王德福:城郊青年的阶层突围 这一代,或许是从文化上彻底脱离乡土的一代,却又是社会层面上难以完全融入城市主流群体的一代。真正完成农民到市民的社会身份转型,实现稳定的阶层跃升,或许要到下一代了。 新城乡 2021年01月26日
朱启臻:乡村建设行动该怎么行动? 实践证明,尊重乡村空间结构,遵循乡村特有功能体系,善于发现和利用乡村价值,可以使乡村建设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相反,一些违背乡村特点和基本功能的所谓新型社区,无论赋予乡村多么好听的名字,也难以阻止衰败,甚至可能比已经衰败的村落衰败得更迅速。 新城乡 2021年01月18日
考核多任务重,该为基层干部减减压了! 乡镇的一般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晋升无望的干部,则往往是“忙于应付”“被动工作”,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也是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庸政懒政”的原因,其“激励机制”不足是被动应付工作的制度原因。 新城乡 2021年01月13日
基层干部的十大痛点 一些年轻基层干部表示,乡镇存在忙闲不均的情况,有些部门、有些人还是比较清闲。所以,在人员配置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倾情关爱勤政者、实干者,避免“忙者愈忙,闲者愈闲”。 新城乡 2021年01月12日
王德福:不让晒被子的“创城”不是好主意 参与过小区治理实践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小区不“烂”到一定程度,大多数人的生活不受到直接影响,就不会激发大规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观念。也就是说,小区自生自发产生形成的环境差异,既是居民自治的结果,也是居民自治的催化剂,既是“社会失灵”的表现,也是“社会修复”的契机。政府的越界介入,消解了这个可能性。它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而且产生了深远的负效应。这才是创城尤其需要深思之处。 新城乡 2021年01月12日
温铁军:大疫止于村野 “大疫止于村野”。诚如温铁军所言:每当中国面临重大危机,乡村都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如同这次疫情危机,只有乡村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对疫情的群防群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与自然要共生、空间生态资源要共享,经济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乡土社会是“三生合一”,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自然生态就有什么样依存于自然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城乡 2021年01月08日
中国农大叶敬忠:被上楼的农村、农民与农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字俨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语。大学毕业生“被就业”,打工人月薪“被平均”荣升“万元户”,贫困家庭“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被”文化盛行的背后,道不尽国人的心酸与无奈! 新城乡 2021年01月07日
上级的一句“按规定办”,到底该怎么办? “按规定办”之类的“太极回复”,不仅考验上下两级的法治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更考验公务人员的公务伦理和价值取向。这类踢皮球式的“太极回复”的盛行或式微,也反映出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新城乡 2021年01月04日
贺雪峰:我们要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层吗? 要让农民腾退出宅基地就需要给农民补偿,补偿经费来哪里?各个地方都期待通过盘活农民退出宅基地及所谓宅基地指标来获得资金,以此来给农民补偿。 新城乡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