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月河的作品越畅销,对中国人的危害就越大? 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美化清朝皇帝,掩盖其暴政、文字狱、民族压迫与百姓苦难,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引发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反思。 洞鉴古今 2025年11月07日
废除肉体的酷刑相对容易,但根除精神的“酷刑”却难之又难 清末废除凌迟刑罚,标志着中国迈向现代法治文明的开端;这一变革既回应了国际压力,也折射出传统刑罚与儒家伦理的深层矛盾,而西方对凌迟的猎奇想象则强化了东方专制主义的刻板印象。 洞鉴古今 2025年11月07日
冯骥才:掩盖历史错误,跟有病不治是一个道理! 冯骥才强调历史更需深刻反思而非仅停留控诉,指出民族不怕犯错,就怕记不住教训;他呼吁文学家、艺术家与学者以独立前瞻的判断推动社会矫正,警惕历史遗毒在当代社会的复现。 洞鉴古今 2025年10月24日
虞云国:体制性贪腐把广大民众逼上绝境,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明代体制性贪腐全面蔓延,从内阁到御史、胥吏乃至宗室、军队,形成上下勾结的贿赂网络。官员以贿买官、以权谋私,层层转嫁负担至百姓,导致民穷盗起,最终加速明朝灭亡。 洞鉴古今 2025年09月26日
李鸿章的财产从何而来?让他们公示财产为什么是不可能的? 李鸿章身居要职,掌握巨大权力,其家财数千万乃至上亿银元,来源成谜。虽无确凿受贿证据,但‘虚股’‘干股’及不动产积累暴露权力灰色空间。子女秘密存款更显财产隐匿之难。反腐需从限制权力入手,而非依赖形式化财产申报。 洞鉴古今 2025年09月19日
给钱、给福利: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的在华非洲学生还要闹“退学”? 为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国自 20世纪50年代后期陆续接纳数批非洲留学生来华学习,但这项意在培养“革命与建设种子”的教育援助规划却因1962年在非洲学生中发生“退学现象”而受挫。 洞鉴古今 2025年09月19日
取缔、收容、改造:新中国禁娼战 据靳伟华的《旧上海妓女改造纪》,“1955年3月,新疆地区要求上海送1500名改造好的妓女前来工作。经上海市委政法办批准,市政局会同新疆来沪接领的干部选送出改造好的妓女,以及教养院中养大的成年孤儿等1284人去新疆参加工作,支援边疆建设”。同年4月,上海政府把920名身穿绿军装的上海姑娘编为4个中队,组织她们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当时鲜有人知道,这些青年女子是刚刚离开“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的妓女。 洞鉴古今 2025年09月05日
别再用 “落后” 概括晚清了,它的复杂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 晚清的困境从来不是简单的 “守旧” 与 “革新”的对抗,而是传统体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系统性失序。就像科举制度的废除,看似是打破旧牢笼的壮举,却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千万士子的上升通道,反而加速了社会撕裂。 洞鉴古今 2025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