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你会想到什么?

  是教科书里 “落后挨打” 的刻板标签,是历史剧里面目模糊的 “卖国贼” 与 “救亡者”,还是被简化成 “革命与保守” 二元对立的叙事?

  一、当 “天朝上国” 遭遇世界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地球仪、蒸汽机模型和军舰图纸抵达大沽口时,乾隆皇帝正沉浸在 “康乾盛世” 的余晖里。在传统叙事中,这场会面是 “闭关锁国”的铁证,但马勇在书中却揭示了更复杂的真相:彼时中国并非对世界一无所知,广州十三行的商船早已穿梭于太平洋,康熙朝的传教士甚至参与过历法修订。真正的问题不在于 “闭” 与 “开”,而在于乾隆的 “上国心态” 如何将一次平等对话的机会,异化为 “朝贡礼仪” 的博弈。

  这种认知偏差的代价,在半个世纪后显现。当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国门,国人习惯性将战败归咎于“保守”,却忽略了马勇指出的关键:晚清的困境从来不是简单的 “守旧” 与 “革新”的对抗,而是传统体制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系统性失序。就像科举制度的废除,看似是打破旧牢笼的壮举,却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千万士子的上升通道,反而加速了社会撕裂。这些被教科书一笔带过的细节,正是理解晚清变局的关键。

  二、灰色地带里的历史人物

  “卖国贼”李鸿章的案头,常年摆着一份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万国公法》;“维新领袖” 康有为的 “衣带诏”,竟藏着后世难以想象的政治作秀;而被骂作 “窃国大盗” 的袁世凯,也曾是清末新政中积极推动近代化的实干派。在马勇笔下,这些被盖棺定论的人物,终于褪去了符号化的外衣,露出了复杂的底色。

  他在书中写道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的老泪纵横,背后是 “以夷制夷” 策略的彻底破产;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激进,实则暴露了维新派对政治现实的天真。这些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恰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文明在转型期的阵痛。

  三、改革的启示

  “中体西用”真的是徒劳的挣扎吗?适当的守旧是否也有必要?马勇在书中抛出的这些问题,直指历史认知的盲区。他通过梳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成败,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近代中国的改革困境,往往不在于改革者不够激进,而在于他们既想保留传统的“体”,又想嫁接西方的 “用”,却始终找不到两者的平衡点。

  比如科举制度的废除,本意是为新式人才铺路,却因缺乏配套的选官制度,导致地方精英与中央离心;清末新政中建立的资政院,本是迈向立宪的尝试,却因皇族不肯放弃权力而沦为摆设。这些历史细节,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当代社会的大门。正如马勇所言:“读懂晚清的改革逻辑,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基因。”

  当我们抱怨改革艰难时,不妨看看清末新政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当我们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或许能从 “中体西用” 的实践中获得启发。

  来源微信公众号“少数派文库”,本文摘编自著名历史学家马勇的新作《历史的原稿: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