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循着叶兆言先生的笔触,走进南京愚园的。
叶先生近期有部新作,书名《璩家花园》。创作的灵感,就来自于南京的愚园。
愚园的主人姓胡,民间俗称胡家花园。胡家花园的第一代主人,是胡恩燮。《清史稿》中记录:“胡恩燮,江宁人。与继庚谋内应,出入贼中者三十六次。破衣草履,溷迹如丐。往往伏壕内,或潜立桥下坚冰中,屡濒於危。母陷贼中,以奇计脱之。”
此记录说的是:太平军在南京期间,胡恩燮按父命,回南京接母亲去苏州避难。为了救出城内的母亲,他投靠清军向荣大营,装扮成卖柴人,多次进出南京城,同时给清军传递有关太平军城防的军事情报。苦于太平军守城森严,他在水西门外的芦苇深处,掘了一个地窖,让母亲先藏匿其内。后于雪夜,背母逃离,侥幸脱身。
后来,胡恩燮因为有了军事情报这点军功,遂被清军首领派去了扬州,担任厘局(税务局)总办的副手,专门在苏中、苏北一带为清军筹措军饷。由于他有过人的胆略,既有办事的能力,又有生意人的精明,因此受到上司的重用。
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一片萧条。同治年间,胡恩燮一家从苏州回到南京,在集庆门附近看中了一块“隙地”,最终买了下来。此地,在宋代属古凤凰台,叫“凤台园”。到了明初,这儿是徐达的西花园。园中有状元朱之蕃题名的“六朝松石”,石分二块,名“紫烟”、“鸡冠”。此地,既有丘陵形胜,又有人文历史积淀。门前是鸣羊街,门后是花露岗,西靠明城墙,紧邻瓦官寺、凤游寺、杏花村。
《凤麓小志》中记载:“鸣阳街,亦以凤仪而赐嘉名。” 凤凰曾在此迎着朝阳啼鸣,呈现百鸟朝凤之姿,故而取《诗经·卷阿》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命名为“鸣阳”。后来,因读音讹误,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鸣羊街”。
花露岗,东晋丞相王导在这里曾经设置过“陶官”,瓦官寺就在岗下。
瓦官寺,始建于东晋,顾恺之在这里画过壁画。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凤凰栖息瓦官寺,秣陵王认为这是祥瑞,上报朝廷乃置凤凰台。明代正德年间,状元焦竑将瓦官寺改名为“凤游寺”,并立石为记。
南朝刘宋年间,这里的村中人家多植杏树,春来杏花开,遂取名“杏花村”。此村以"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村内酒令飞扬,酒香四溢。
买下这块风水宝地之后,胡恩燮开始与父亲商议如何建造这个园子。此时的胡恩燮,早已离开厘局,先后在江南织造和苏州织造担任幕僚。因为母亲生病,他放弃了进京候补的机会,光绪二年,他辞官回到南京,以愚者自居,着手构建自家的园林。
给未来的园子起个什么名字呢?他借鉴苏州拙政园“拙者之为政也”的喻义,取《道德经》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意,命名为愚园。他自嘲曰:“以愚名者,乐山水而自晦于愚也。”
胡恩燮对于园子的整体设想,是仿效苏州的狮子林。假山要遍布,长廊要环绕,楼台要隐现,曲径要通幽。
光绪二年,愚园正式动工,前后用了近5年的时间,筑了三十六景。
整体上的愚园,由园林和住宅两部分组成,园林部分以愚湖、山丘为主;住宅区则以假山、厅堂为主,通过曲折绵延的回廊与园林相连。
愚园的外园,愚湖是中心,山丘是背景,依山而建,依湖而设。愚湖之名,出自胡恩燮自己的诗句:“且坐愚湖长,扁舟时往还”。《白下愚园集》中对愚湖的赞美曰:“波鳞鳞兮游鱼,花灼灼兮芙叶,动而自然有节,此谓智者之愚。”湖旁种满了垂柳,清风拂过时,柳条摇曳,碧波轻荡,隔岸楼台倒映在其中,只觉一派春意温柔。临湖的水榭即以柳岸波光命名。远眺愚湖,竟有小亭立于湖心,并无桥与岸边相连,名曰: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的景名,取自《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初的“在水一方”是愚园的湖中方舟,胡恩燮化用诗意,将愚湖内的一只木船拟为伊人,借 “在水一方”的诗境,对求而不得的惆怅失落产生共鸣。
愚园的内园,以假山和厅堂为主。假山是内园的中心,太湖石垒砌而成的假山,奇峰峻岭,蜿蜒起伏,造型奇特,状若狮子,因此有了“金陵狮子林”的美称。厅堂是内园的人气,精神,灵魂。
“春晖堂”,是胡恩燮奉养母亲之堂,堂名乃李鸿章亲笔撰题。
“青山伴读”,在愚园的清静幽邃之处,也是胡氏家族的藏书楼,名字出自唐寅的《青山读书图》“人家联络住青山,良朋好友时往还。读书比比不出户,柴门流水声潺湲。” 胡恩燮建此楼,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搜集与整理,希望通过读书、治学,惠施多方。他有诗云:“少小不知学,老大愧空腹。闭户偶涉猎,惟日苦不邑。建楼收群书,所冀后人读。”
“延青阁”,是愚园的最高建筑。此处借山林美景,放大空间感受,丰富园林景致。阁名来源于主人胡恩燮的诗作:“昔有割青亭,今为延青阁。我非王半山,敢延不敢割。”登临其上,眼前即是明城墙,远眺可见紫金山、雨花台。
“清远堂”,在假山之南,落地门窗,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白下愚园集》中写到:“抱芬芳而独远,混无秽而弥清。雨过风停月晓,惟斯堂之得名。”
“铭泽堂”,是愚园的正厅,是愚园内面积最大的建筑。坐北朝南,高墙大屋,宽敞明亮,三开间,七架梁,斗拱结构。堂内家具的摆设、字画楹联的布置,或以诗立意,或以画立意,或以人文典故立意,体现了园主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情趣。堂名取“铭泽”二字,代表父母及祖辈的恩情、朝廷的恩泽,铭心刻骨,永志不忘。铭泽堂,还是主人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除李鸿章外,曾国荃、张之洞、左宗棠等晚清名臣,也经常雅集愚园,他们在清远堂赏景品茶,吟诗饮酒,谈笑风生。
“小沧浪”,取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胡恩燮在苏州时常去沧浪亭,感《楚辞·渔父》中的意境,回南京后在愚园建立小沧浪聊以自慰。
“容安小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胡恩燮取该句之意,将这房屋命名为“容安小舍”,意为提醒自己,要知足、静思、安心、释然。
“无隐精舍”,是愚园主人的生平展厅,展示了胡恩燮与胡光国,从修建愚园到加入洋务运动前往徐州开矿的历程。
“课耕草堂”,纯木制的轩廊,半包围的结构,是愚园主人胡恩燮带领子孙学习耕作农事的园地,好似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稻香村”。
光绪八年,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光绪皇帝:“筹办防务,制造船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大宗,请求开办江苏利国驿煤铁。”
胡恩燮不负众望,得到这个美差。左宗棠是比较了解并信任胡恩燮的,深知他主办过厘局,交际广泛,善于理财,于是任命他前往徐州,筹办煤铁矿务,同时任命胡光国协助胡恩燮“提调矿务”。胡光国,何许人也?他是胡恩燮姐姐之子,咸丰三年冬,他母子被胡恩燮从太平军占领的南京城救出。胡恩燮因无子嗣,遂将“器宇昂然,宽和敦厚”的胡光国收为嗣子。
光绪十年秋,胡恩燮忧劳成疾,遂提请让胡光国主持矿务。
胡光国在徐州经营煤矿前后达三十年,成为一位有名的煤矿实业家。
光绪十八年,68岁的愚园老人胡恩燮逝世,胡光国继承愚园,成为愚园第二代园主。
宣统二年,中国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愚园作为一处重要的景点被推荐给与会宾朋。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南京成为战火之地,胡光国前往上海避难,愚园在战争中损毁严重。民国二年,张勋攻占南京,愚园又一次遭到战争破坏。为传承养父的慈善义举和家风美德,民国四年,胡光国开始重修愚园,他用了三年时间,修缮了孺慕亭,新建了水石居、补善堂,吟诗曰:“吾人节食缩衣计,怕听饥鹰寡鹄歌。好善不辞称小补,耕田凿井惠良多。”
胡光国80岁这年,他自撰自书“愚园养生池记”,并勒石成碑。
民国十八年(1929)12月17日,大雪纷飞,胡光国逝世,享年85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对南京实行大轰炸,愚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011年5月,秦淮区政府正式启动愚园的复建,经过5年的精心修缮,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南京老门西片区的代表性景点。
近代建筑大师童寯游览愚园时,这样评价说:“清同治后,南京新起园林,今犹存数家,以愚园为最著,即胡园也。”
文化名角陈三立老先生,是清末的国学大师兼诗坛的盟主,晚年定居南京。他造访愚园时,曾即兴写到:“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
叶兆言先生曾说:胡恩燮的暴富发迹,以及愚园成功的秘密,类似杭州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吴江任兰生的“退思园”,他们的第一桶金多少与军饷有关,说他们发国难财并不过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