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柴荣以养子身份继位,扼制佛教,削弱南唐

  郭威没有自己的亲生骨肉,其皇位由谁来继承?是一位姓柴的人,名叫柴荣。

  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侄子,是郭威的养子,后因军功而被授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

  郭威临终前,召文武百官班列殿廷,宣遗制曰:“晋王(柴)荣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郭威驾崩后,群臣百僚三上劝进表,奉柴荣为帝,这是封建官场惯用的把戏,如同现在的走程序,大臣上“劝进表”的过程,也是表忠心的过程,也是未来皇帝考察用什么人的最佳时机,一些投机分子往往利用这种机会向皇帝套近乎,以博得高官厚禄。

  柴荣在众臣三次劝进后,于万岁殿即皇帝位,史称“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后,为整饬社会风气,减轻百姓负担,增强国力,开始对佛教进行大刀阔斧的砍削。

  《旧五代史•周书六•世宗纪》记载:显德二年(955年)五月,针对诸州出现“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的现象,甚至出现有些“漏网背军之辈”“行奸为盗之徒”通过剃削为僧以逃避刑法、托身住持以隐瞒罪恶的现象,柴荣下诏,开展全国清理运动:

  对佛教场所进行整顿缩减,“大毁佛寺”。(《新五代史》)

  同时对僧尼资格进行严格规定限制:年轻“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要求青年男女出家,必须经父母、祖父母同意才可。

  对于那些孤儿,出家也要“取同居伯叔兄处分”,也要得到同宗同门的伯父叔父或堂兄弟同意。

  对于那些背弃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之徒、未获贼徒、负罪潜逃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违规收容,相关人等将连带惩处。

  一句话,佛教寺院不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经过一年的清理政策实施,全国所存保留下来的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除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新五代史》记载是“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即被政府登记在册的僧人尼姑,仍有“六万一千二百人”。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柴荣是“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当时,中国乏钱,即没有金属来铸钱,柴荣乃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

  柴荣曾经说过:“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

  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将佛铜像放进熔炉进行融化,再铸造钱币,以解决国家货币流通出现的困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武灭佛”之说,也有“三武一宗灭佛”之说,这里的“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指后周世宗柴荣。

  虽言“灭佛”,但并不是灭绝佛教,而是对佛教场所、信教人员资格采取了一系列的扼制规范措施。

  柴荣身为皇帝,经常出征,领兵打仗。在他的亲自率领指挥下,后周疆域不断扩大,原属南唐的泗州、寿州、楚州等城池纷纷归入后周版图。

  为了与南方军队展开水战,柴荣在京师汴(今开封)大集工徒,修成楼舰,一年功夫就制造了数百艘战舰。加上平时缴获的江淮舟船,水上战船数量猛增。

  为了练习水战,柴荣让俘虏过来的南方军人教授北方将士练习水战技术本领。没过多久,后周“舟师大备”“水陆皆捷”,令“江南大震”。

  在占领扬州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军与江南李璟(《旧五代史》作“李景”)的南唐伪政权都城金陵仅一江之隔。三月,李璟派兵部侍郎陈觉过江“奉表陈情”,敬贡罗縠绸绢三千匹,乳茶三千斤,及香药犀象等。

  当陈觉来到扬州柴荣的行在,发现楼船战棹已经泊于长江岸边,“以为自天而降,愕然大骇”。

  接着,李璟又奉表,将庐州、舒州、蕲州、黄州四地割让给柴荣的后周,并答应以长江为界。

  柴荣给李璟的回复中,用语是“皇帝恭问江南国主”,俨然已把南唐政权隶属于后周名下,所以,南唐在中国历史上,当时就被归到“国”类,而不是“朝代”类,属于地方割据政权。南京是几朝古都,南唐国是没有资格进入的,只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与后来的“明朝”相加,才能得出“南京是七朝古都”的符合历史的科学结论。

  再说同一年即后周显德五年,当柴荣“复幸扬州”时,将御马十匹、散马四十匹、羊千口“赐江南李景”。这是柴荣以皇帝的身份给李璟的赏赐。

  而李璟又献上犒劳后周军队的大量礼品: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觔,米麦二十万石。

  不久,李璟又派人过江到扬州,送去“买宴”钱二百万,并派去“伶官”五十人去为柴荣祝寿敬酒。

  后来,李璟又派人到扬州行宫,向柴荣进金酒器、御衣、犀带、金银、锦绮、鞍马。

  再后来,当南唐的太府卿冯延鲁担任“江南国”信使来到汴京朝拜柴荣时,柴荣也不吝啬,赐李璟御衣,玉带,锦绮罗縠帛共十万匹,金器千两,御马五匹,金玉鞍辔全,散马百匹,羊三百匹。

  同时,柴荣给李璟一封书信,开头就是“皇帝恭问江南国主”。

  柴荣已经通过军事实力,彻底扼制控制住了南唐。

  惜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崩于万岁殿”“圣寿三十九”。可谓英年早逝。

  接替柴荣皇位的是柴荣的儿子、时年7虚岁的柴宗训,史称周恭帝。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春正月,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因兵变,如同郭威当年,被手下将士们“黄袍加身”,推为皇帝。可怜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好“法尧禅舜”,像尧传位给舜一样,将江山权柄交给了赵匡胤,后周政权被赵匡胤的“宋”所取代。

  后周政权,从太祖郭威的公元951年开始,历经三帝,到周恭帝的公元960年结束,虽历时十年,但却是华夏正朔,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并列,史称“五代”。与五代几乎同时期的“南唐”等另外十个政权,被称为“十国”,如同诸侯国一般,无权享受“朝代”的血食香火。

  再说柴宗训由后周的小皇帝而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但他仍然可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仍然享受末代皇帝待遇。

  赵宋开宝六年(973年)春,柴宗训“崩于房陵(州)”,赵匡胤为之素服发丧,辍视朝十日以志哀。历史上的“后周”,彻底绝祀。

  赵匡胤在后周政权强大基础上建立宋朝,于公元975年将南唐国收入大宋版图,向实现全国统一的宏大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历史上的“周”,经历了“周原”“周国”“周朝”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姬周”“武周”“后周”封建王朝政权的不同变化。广义上的周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含了“姬周”“武周”“后周”三个不同阶段。而对华夏文化作出最大贡献、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还是在古老的“姬周”王朝时代。(本篇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11月24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