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年前,我在“有春读史”阅读之旅中,读到了《宋史》卷四百二十一《李庭芝列传》,其中有一段文字记载,让我联想到了扬州城及扬州“宋大城”问题,想到了李庭芝与扬州城的关系又是非同一般。
据《李庭芝列传》,李庭芝的祖上是汴京(今河南开封)人,12代人同堂,当时号称“义门李氏”。
随着中原宋金战火不断,北宋王朝丢掉了汴京而南逃,李家也不断南迁,最后在今湖北的随州落了脚,李庭芝就出生在随州,那是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李庭芝出生的时候,“有芝产屋栋”,他家的屋梁上,竟然长出了灵芝草!乡亲们都前来聚集观看,认为这是生男孩的吉祥之兆。出生后,果然是个男孩,于是父母就以“庭芝”来作为这个儿子的名字。
李庭芝少年时就特别聪颖,喜欢看书,每天能诵读数千句话,因此,他的智慧和知识储藏量,总是在一般的长者、老者之上。
由于当时战事吃紧,科举制度受到影响,国家不能正常招生,李庭芝报国无门,就主动向当时的荆州将帅孟珙递交书面“策论”,阐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请求为国效力。
孟珙这个人,除了领兵打仗,还会给人看面相。这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手下车骑将士告诉他:李尚书来拜谒。第二天,李庭芝果然来了。
孟珙很欢喜这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回头又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相过很多人的面,没有像李庭芝这样的。他的名位将来一定会超过我。”
当时,四川军事警务方面都很吃紧,孟珙就让李庭芝到施州的建始县,去当个知县。
初入仕途的李庭芝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领导才能。
他“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除了抓好正规军训练外,让农民平战结合,并选择身体强壮者参杂在军营中,让官军教会他们武艺和作战技能,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地方自卫能力。李庭芝的做法,就是我们现在的“民兵”做法。“民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过了一年多,当地民众即身体条件许可的农民都知道如何在打仗时进攻和防守了,大家都善于骑马打仗,无事则带着武器耕作,敌寇到了,则能全部参加作战。
李庭芝的这种做法,被周边的夔州等地区的将帅们效仿,很快得到了推广。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20岁出头的李庭芝终于考中了进士,开始正式步入仕途。他继续担任孟珙的幕僚,主管机密、文字事宜。
孟珙死后,上遗表,举荐贾似道自代其职,同时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
李庭芝感恩孟珙知遇之恩,于是扶送他的棺柩葬于兴国县,随即弃官而归故里,为孟珙服丧三年。
由此可见,李庭芝是个十分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的人,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灵魂。这,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命运定下了基调。
因为南宋末年的蒙元入侵,宋元战争,李庭芝与扬州发生了联系。这位河南人,与同为河南人的明代史可法一样,因为战争,与扬州结下了铁血之缘。
据《宋史》本传记载,李庭芝与扬州城的关系,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方面进行认知和研究。
一.在战火间隙,做好扬州城的重建和经济文化复苏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贾似道担任京湖宣抚使,让李庭芝留守扬州,暂时担任扬州的“知州”。
李庭芝第一次当上了扬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治所当然设在扬州城。
但时间不长,由于巴蜀一带战事吃紧,蒙元的军队已经从西南面压过来了,李庭芝又被调任峡州知州,以防守巴蜀长江出口。
由于朝廷用将不当,加之酷暑天热,宋军将士“暍死者数万”。致使宋军被蒙元大将李璮率领的军队击溃,许多城池失守。
李庭芝在战乱过程中,又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遂“丁母忧去”,向朝廷请假,要回家为母亲服丧守孝三年。
此时,朝廷议论,选择接替李庭芝来驻守扬州的将帅。宋理宗说:“无如李庭芝”,即没有哪一个人比李庭芝更适合。
于是,李庭芝被“夺情”,皇上有旨,强行让李庭芝脱下丧服,披挂上阵,并主管两淮制置司事,治所仍在扬州。自古忠孝两难全,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敌当前,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于是,李庭芝率宋军进行反击,打败了李璮的元军,杀死其将帅厉元帅。在平定南城(在古代山阳县即淮安县与阜宁县之间)后,返回治所扬州,这是李庭芝第二次成为扬州城的最高长官。
景定元年(1260年),李庭芝又在乔村打败元军李璮军队,攻下东海、石圃等城邑;景定三年(1262年),李璮投降。
为保障民众安全,李庭芝将从蒙元军队手中夺回涟水三城(大城、东城与西城),将民众全部迁徙到了通州、泰州之间。
当初,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城刚刚遭受元兵火灾之罹,房屋全被烧毁。扬州当时的经济主要依靠盐业来获得利益,但制盐“亭户”大多因避战乱而逃走了,公私盐业一派萧条景象。
李庭芝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战争硝烟弥漫中,也不忘发展经济。他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决定全部由政府贷款给民众,即借钱给老百姓修房子;房子修建成后,又免除居民所借的钱。
不到一年时间,扬州城的官府民居都修建好了,城市的规模也得以恢复。
此外,李庭芝还对扬州运河进行治理,组织民力,开凿新的运河四十里到金沙、余庆盐场,以节省车费运输。同时,李庭芝还组织民力,疏浚其他运河,放免亭户负盐二百多万,使“亭民”(产盐户)没有了车运之劳苦,又能够免除所负之盐债。
这样一来,逃出扬州城的人都回来了,扬州的盐业得以迅速兴盛起来。扬州的盐业兴盛与运河疏浚及整个城市出现的兴旺景象,给饱受战争之祸的扬州人民带来了一线生机希望,也为战后扬州城战后重建和发展积累了经验。
今天,我们在研究扬州因盐业而兴时,不要总将目光盯住后来之“明清”,李庭芝所在的宋代及李庭芝的贡献,也应有浓重一笔。
束有春2025年11月3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