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个“史公祠”,又称“史可法纪念馆”,因上大学和工作关系,我去过不止一次。但纪念馆陈列展览文字和讲解员的言语,还是没有能够消除我对史可法之死及其社会背景的模糊认识。

  通过阅读《明史》和相关资料,我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一.史可法与明末崇祯朝

  由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建立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后,又经历了宋神宗万历皇帝晚年的怠荒弃政和明熹宗朱由校的亲近阉党乱政,使明王朝的元气已经尽澌,国脉已近垂绝。到了1628年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继位时,国家已经处在朝廷臣僚结党营私、国力资源耗尽、国家法令失准、边疆动荡不安、流寇盗贼四起的局面。

  一个怀有抱负的人,如果出生在这样的年代,其命运多舛甚至出现悲哀结局,都是极有可能的。史可法就生在了这样的年代。

  据《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史可法列传》记载,史可法的母亲在怀孕史可法时,“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明史》将史可法与宋代的文天祥联系在一起,好像史可法是由文天祥转世投胎而生,命中也似乎注定了史可法与文天祥的命运一样,已经来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世,并将与之共存亡。

  史可法于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开始授西安府推官。

  也就在这一年,陕西、山西一带发生大旱饥荒,延安、绥德地区更是严重缺饷,李自成的舅舅、马贼高迎祥聚众造反,自称“闯王”,从此,农民军起义造反的浪潮一发不可收拾。

  官兵虽然出面镇压,但“旋灭旋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崇祯皇帝登基伊始,明王朝就处于民不聊生、国不得宁的局面。

  到了崇祯四年,李自成与张献忠等汇合,李自成号称“闯将”;到了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被擒杀害,“贼党”又共推李自成为“闯王”。

  从此,李闯王闹天下,大明江山是国无宁日,日甚一日,直至灭亡。

  虽然处在动荡岁月,但并不影响封建官场人员的提拔。

  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已经官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州(均在今安徽境内)。

  这年秋天,卢象升(宜兴人)任湖广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诸军务,开始大举“讨贼”。

  朝廷又任命史可法为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在安徽黄梅、安庆两地与“贼军”决战。

  崇祯九年(1636年),史可法驰驻太湖,扼守战略要冲。

  崇祯十年(1637年),史可法又率部与左良玉军会合,以解安庆、桐城、潜山、庐江之危。

  史可法正是在围剿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由一介书生而成长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军事长官,时代在造就他,也在毁灭他。

  当时,从陕西引发的农民起义军势如潮涌,《明史》用“群盗遍野”来形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以北地区,均为农民起义军“盘牙”交结了。长江以南的“南都”即南京开始“震惊”了,南京城内也是惊恐万状。

  时局危急关头,朝廷提拔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负责今天的安徽、河南、湖广、江西部分地区的“提督军务”,加大防备战备力度。

  但是,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天,史可法因为“平贼逾期”,好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消灭农民起义武装,被朝廷予以行政记大过处分,同时要求其戴过立功。

  史可法因考取进士而获得功名,不是行伍出生。史可法的长相是:为人短小精悍,面色黝黑,但双目烁烁有光,有霸气。长得虽然是又黑又瘦小,但却是浓缩的精品,两眼炯炯有神,有霸气。

  平素,史可法很注重廉洁自律,讲信用,重然诺,与部下同甘共苦。行军打仗时,将士们没有吃饱,他绝不先食,将士们没有发放衣服,他自己绝不先穿,所以在作战时,能“得士死力”,将士们会拼死为他作战。

  正在史可法领兵打仗、戴过立功的关键时刻,崇祯十二年夏天,因“丁外艰”即服父亲之丧,只好离官去职,回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重返工作岗位时,大约已经到了崇祯十五年夏天了。

  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史可法,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同时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

  在总督漕运期间,史可法曾“大浚南河”,(扬州至今有“南河下”地名)使扬州一带的运河漕运得到有效开展。

  崇祯十六年,史可法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仍在明王朝的留都南京上班。

  据《明史》卷一十四《庄烈帝本纪(二)》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流贼”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军队已经打到了北京外城,崇祯皇帝抱定“国君死社稷”,不听从大臣“请南迁”即将都到回迁南京的建议。当北京外城沦陷时,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万岁山”(即煤山)上吊自杀,将临终遗言书写在衣襟上。其中有: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身处南京的史可法到了四月份才知道北京告急的消息,准备誓师北上勤王。但当军队准备渡江、抵达南京浦口时,又传来北京沦陷、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消息。

  庄烈帝崇祯“殉社稷”后,据《明史》卷二百六十五《范景文列传》记载,当时在朝文臣以身殉国者,有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以下21人。

  而此时身处留都南京、作为明朝兵部尚书的史可法,在南京带头举行悼念活动,为崇祯皇帝“缟衣发丧”。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多尔袞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了李自成,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

  清军进入山海关后,顺势迅速攻入北京,多尔袞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大清国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北京自此成为清朝首都了。

  如果有人还要为大明王朝作最后一搏,此时面临的将是农民起义军政权与清政府军的双重压力下。

  在北方陷入战争混乱状态、明朝江山大半倾倒之时,史可法身处留都南京,他要为成就他人生辉煌的崇祯王朝再有一番作为已经不可能了。而如何发挥南京这座留都城市的作用,将南京由留都再次回归为首都,同清军及农民起义军再作一搏,应该是他人生下一个主要目标。

  束有春2025年10月27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