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宋史》记载,到了建隆元年(960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南唐国的李璟忙派人过江过河,进行外交活动,一方面表示奉宋廷为“正朔”,一方面给宋廷送去大礼:绢二万匹、银万两,对赵匡胤登基建立“宋朝”政权表示祝贺。

  南唐国后来又向宋朝进贡银子五千两,用于祝贺宋军取得的对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上党)作战的胜利。

  这一年的七月份,宋军回师京都汴梁后,李璟又向宋廷进贡:金器五百两、银器三千两、罗纨千匹、绢五千匹,同时又派礼部郎中龚慎仪送去乘舆服御物品苦干。并答应,从此以后,每年冬天、正月、端午节、长春节,都要用江南土特产中的奇珍异品、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品,来敬奉宋廷。

  文献中出现了“长春节”,这是个什么节日?

  据《宋史》“志”第六十五“嘉礼志(三)”记载,“建隆元年,群臣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长春节”,是当时专为庆贺宋太祖赵匡胤农历二月十六日诞辰而设立的“圣节”。“春”有“年岁”之意,“长春”即“长岁”“长寿”。

  从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当上皇帝那一年开始,到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长春节”至少存在了17年以上。

  五代宋初诗人刘兼曾写有《长春节》一诗,诗曰:

  圣朝佳节遇长春,跪捧金炉祝又焚。

  宝藏发来天地秀,兵戈销后帝皇尊。

  太平基址千年永,混一车书万古存。

  更有馨香满芳槛,和风迟日在兰荪。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长春节”作为皇帝生日寿诞的专门节日,在宋王朝是个重大节日,同时对藩国如南唐等影响是很大的,是他们要向宋廷表忠心、进贡的日子。

  赵匡胤在先控制住南唐、吴越国的同时,加速了统一全国进程,在灭了荆南(南平)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定都成都、由孟昶主政的后蜀政权。

  据《宋史》卷四百七十九《世家列传二•西蜀孟氏》记载,“后蜀”国主孟昶在每年除夕时,都会令学士们为词,题写在桃木板上,置于他的寢室大门左右,谓之“符桃”,以辟邪纳吉。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的春节到了。除夕那天,按惯例,学士幸寅逊为孟昶写桃符对联。

  孟昶一反常态,总认为幸寅逊的词写得不够工整,内容也不满意。殊不知,宋朝三万大军已经入川压境,成都危在旦夕,后蜀国很快就要灭亡。

  一想到这,孟昶就有点心绪不宁了。怎么办?

  孟昶想通过对联形式,来巧妙地向宋太祖赵匡胤示好,于是就自己动手,拿起笔来题写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中的“长春”二字即指“长春节”。孟昶巧妙地将赵匡胤的寿诞节嵌在春联中,并称之为“嘉节”,拍马屁拍得天衣无缝,贴切自然。

  过了十天,到了公元965年正月十一这一天,孟昶派人持降表,到宋朝大将王全斌的军营中“请降”。

  因为十四万坚守成都的蜀兵在宋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全部不战而溃,“后蜀”国宣告灭亡。

  孟昶希望宋廷能够保护他家“中外骨肉二百余人”、尤其是年近七旬老母的性命安全。孟昶同时向赵匡胤请求,希望自己能像刘备季汉的阿斗刘禅和南朝陈国的后主陈叔宝那样,在宋廷中弄个一官半职,混口饭吃。

  赵匡胤当然答应孟昶的要求,但在被押赴汴梁后第七天,孟昶就暴疾而终,年仅四十七岁。

  正是因为出于亡国君主之手,且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孟昶的桃符对联才被史官给记录下来,载入胜利者的史册中。

  《宋史》同时也解释得很清楚:“‘长春’乃圣节名也”。孟昶面临即将亡国、当亡国之君的惨酷现实,为了讨好赵匡胤而写的这副桃符对联,在不经意间,竟成为我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一副春联,这也是孟昶这位亡国之君在生前所没有料到的。正所谓:

  宋祖金戈挥江南,

  最是蜀地无儿男。

  桃符巧对嘉长春,

  王气难联千古叹。

  束有春2025年10月26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