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子”,是有形有韵的汉字在继诗词之后的又一种简洁明了的美文样式。
对联一般只有对仗工整相等的两句,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也有横批的。对联主要书写在纸上、布帛上,或书写刻写在竹子、木头上。
根据内容的不同,如果是春节期间写的对联,亦可称为“春联”;如果是办丧事的对联,我们称之为“挽联”;如果是办喜事的对联,我们称之为“庆联”。
根据悬挂张贴地点的不同,人们又将贴在住宅门框或对开的两扇大门中间的称为“门联”;在门框上部的门楣上,为美观其见,也要写上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横批”。
如果对联是高挂在宫殿寺庙等高大庄严建筑的楹柱上的,我们可称之为“楹联”;门楣上方悬挂的,一般称之为匾额。
如果是挂在城墙的城门两侧的,我们可称之为“城门联”,如南京市等近年来为迎接新年元旦而在城门上挂对联等。“城门联”应是江苏的独创。
我国最早的对联,从文献记载看,当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国主孟昶所作的那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传统说法认为,这副对联是出自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所引《蜀梼杌》中,同时对这副对联的欣赏,往往只注重于形式,而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深意、尤其是对“长春”二字的理解,几乎是避而不谈,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究其实,这副对联的最大亮点和难点,就在于对“长春”二字的理解。
2020年3月,我在中国江苏网“有春读史专栏”专题中曾撰文说过,当我在快要读完《宋史》的时候,终于让我获知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副对联既与孟昶有关,更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长春”二字,是指赵匡胤专属的“长春节”。
让我们回溯到1000多年前那段金戈铁马岁月吧。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的军队攻克了原属南唐国的楚州和扬州,夺取了南唐的淮南土地,并准备过江作战,拿下南唐。
定都金陵的南唐国主李璟十分惧怕,连忙派人前往后周朝廷,请求以长江为界,割让江北的土地归后周所有;并主动下令,去掉皇帝年号,称“国主”,上表称“唐国主”,向“中朝”即后周政权称臣;奉承后周之“正朔”,岁贡土特产数十万。
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国的这种表态表示满意认可。
从此,后周皇帝给南唐国下诏书时,用“皇帝恭问江南国主”表达,并专门在汴水旁建造一座驿站,名“怀信驿站”,用于专门接待南唐国来的使者。
如果以此为限,“南唐”国僭伪政权从公元937年建立,实际前后仅存了21年。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周政权,改元“建隆”,建立新国,国号“宋”,史称“宋朝”。后人为了与后来的刘秀重新建立的宋政权相区别,称之为“北宋”。赵匡胤被后尊称为“宋太祖”,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大宋王朝诞生了,从此结束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史。从此,“十国”中尚存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6国的日子也更加不好过了,它们面临着随时被大宋政权灭亡的厄运。
而首先遇到麻烦的,就是定都在今日之南京的南唐国割据政权。
束有春2025年10月25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