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前脚离开南京,马士英后脚就于当天入值朝廷,当起了朝廷宰相。

  皇帝朱由崧任命马士英及其同党阮大铖为兵部尚书,巡阅长江防务。又与马士英商量,任命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四镇”总兵官分别为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人。

  史可法离开南京后,没有立即到扬州、淮安一带驻防督师,而是奉命先到安徽凤阳和淮安盱眙去“祭告”明皇陵、明祖陵。

  祭毕二陵,史可法上疏朱由崧,希望他不只是祭谒南京的明孝陵,也应到凤阳和盱眙的皇陵祖陵“二陵”来祭拜,同时也顺道考察一番,了解社会现状。这里已经是“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希望朱由崧能够居安思危,辨别奸贤,不要贪图享乐,力争中兴明室。

  对于史可法的上疏,朱由崧还是满意的,没有像他的祖辈皇上嘉靖、万历那样,动不动就用板子痛打进谏上疏大臣们的屁股。

  三.史可法“弘光”政权的同僚们

  我们且不说马士英与阮大铖二人在朝廷辅政时,是如何地“以鬻官爵、报私憾为事”,不择手段地迫害正直大臣,单看“四镇”总兵官的情况,就不难了解,弘光朝廷官员的素质是如何低下,注定他们难成大器。

  正在史可法离开朝廷去祭拜“二陵”的档口,扬州城已经开始遭劫难了。这个劫难不是来自农民起义军,也不是来自大清军队,而是来自弘光朝廷自身,来自史可法的同僚——高杰这个人。

  据《明史》卷二百七十三“高杰列传”记载,高杰与李自成本为同乡,一起“为盗”造反,后与李自成的妻子邢氏通奸,害怕事情败露,就于崇祯七年携邢氏投奔朝廷军队。后在洪承畴的安排下,在参将贺人龙手下用事。崇祯十六年,高杰已官任副总兵,为军锋。

  高杰为人,凶暴狡诈,在与李自成的军队较量中,因走脱及时,一次次脱险,保存了实力。到了崇祯十七年,已经被提升为总兵了。

  崇祯皇帝命令他率兵去救援山西,但蒲州、平阳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攻陷,高杰在退回途中,途经泽州,沿途大肆抢掠,与李自成的“贼军”无异。北京城失陷后,高杰率部向南方行进,被朱由崧封为“兴平伯”,列于四镇之一,“领扬州”军事,他的军队也被称为“兴平军”。

  明代的扬州,是长江以北繁华富庶之地。乱世来临,弘光朝廷中,手握兵权的黄得功、刘泽清、高杰都争着要去扬州驻防为官,到扬州当官,那可是“肥缺”。最后还是高杰被朱由崧任命“领扬州”,负责管辖扬州防务。

  高杰接到任命,很快率领他的兴平军驻扎到了扬州城外。

  扬州市民害怕高杰贼性不改,在知府马鸣騄和推官汤来贺的指挥下,把城门关紧,坚拒不让高杰的军队进城。

  高杰派兵攻扬州城,扬州“城中恟惧”。老百姓只好登上城墙“陴守”,利用城垛等地形与弘光朝的政府军展开抗衡对垒。

  高杰纵容部队对扬州城内外大肆烧杀抢掠,致使扬州城郭四郊是尸横遍野。高杰的部队还到附近农村抢夺民女,弄得扬州城周边是鸡犬不灵。老百姓深恶这支所谓的政府军,齐心协力,誓死与之抗衡。高杰的兴平军“攻之浃月”,进攻祸害扬州城一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将扬州城门攻破。

  扬州城在没有遭到清军祸害之前,已经被明朝的政府军给祸害了一通。

  与此同时,淮安一带的老百姓也遭到刘泽清、刘良佐的政府军大肆掠夺,政府军与老百姓是冲突四起。国家罹难,百姓遭殃,弘光朝廷的政府官员们,根本不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他们也代表不了人民的利益,反而乘机鱼肉百姓,使战火年代的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面对淮扬大地上因弘光朝政府军引起的百姓劫难,史可法作为朝廷阁部大臣,奉命前往调解。

  高杰听说史可法要来查处他们,早已吓得连夜派人“掘坎十百,埋暴骸”。连夜挖了上百个土沟坎,把暴露野外户外的尸体残骸进行草草填埋处理,毁灭掩盖他们犯下的屠杀扬州百姓的罪行。在后来的清兵对扬州“屠城”之前,弘光朝的兴平军已经对扬州城屠杀“浃月”了。

  高杰平时就有些害怕史可法,现在又犯下了如此罪行,高杰觉得史可法这一次一定不会轻意饶过他,会对他进行严厉惩处,他也做好了挨批受责的心理准备。

  高杰来到史可法营帐中,早已吓得辞色俱变,冷汗直冒,语话都不利索了。但意想不到的是,史可法见状,竟然对高杰表现出了一副宽宏大量、夷然自若的姿态,与高杰“坦怀”相待,不仅没有批评高杰,反而用“温语”来安慰高杰一番。国难当头,史可法想的更多的是要上下精诚团结,共同御侮。

  高杰大喜过望,嘴上在感谢史可法胸怀大度,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史可法的营帐,但从此他便不再把史可法放在眼里了,对史可法的话是阳奉阴违。

  后来经过反复协调,史可法让高杰领兵驻守到瓜州去,事情才得以平息,扬州城才得以回归安宁。

  一直等到高杰的部队离开扬州城后,史可法才正式带队进驻扬州,开府办公,从此与扬州城结下一段生死之缘。

  束有春2025年10月3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