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州”,对明朝降臣施礼重用。
公元1636年(天聪十年)农历五月,皇太极在父亲努尔哈赤去世十年后,已经将父亲的基业扩大了许多倍,他也要效仿中土文化,直接当皇帝。他将国号由“金”(“后金”是历史语言表达)改名为“大清”,改元“崇德”,又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实现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大清”国,自成立后,主要任务就是攻城夺地,继续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王朝的战争。
崇德元年,大清伐明,“薄明都,攻雕鹗、长安、昌平诸城隘,五十六战皆捷”,清军连续取得对明王朝大小五十六场战斗的胜利,明王朝都城已是岌岌可危。接着,又“分兵下安州,又合攻宝坻,穴其城,克之”。可以说,大清国建立的这一年,对明王朝的攻势更加猛烈了。
崇德二年四月,清军“攻明皮岛”“斩明总兵沈世奎,岛下”。
崇德三年九月,睿亲王多尔袞伐明,“自青石口入边,会师涿州”,穿越明朝都城,击败明太监冯永盛军队,“克临潼关,略地至济南”。
到了十月,皇太极率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出宁远、锦州大道,睿亲王多尔袞为左翼,自青山关入,贝勒岳托为右翼,自墙子岭入,形成新的进攻态势。
崇德四年,“伐明,入青山口,略太平寨”“攻故城”“围松山,分兵攻连山、塔山、杏山”。
崇德五年,“伐明,围锦州,击败明总兵祖大寿”。
当时,大清国已经能够铸造大炮,将大炮命名为“天祐助威大将军”,共有40门。
清军在用火器攻城时,还使用了三眼枪、佛朗机鸟枪。在进攻大凌河城时,“发炮毁敌垒”;十月,攻于子章台,发炮击台上堞,台兵多死者;到了十一月,明守将祖大寿只得以大凌河城投降,“祖大寿师败却,寻率众降”。祖大寿的明朝军队被打败。
崇德六年八月,“伐明,围锦州,战松山”“攻锦州,明援兵自松山至,诱战”“复围锦州,击败明经略洪承畴”。洪承畴的明朝军队被打败。
早在崇德三年,明王朝兵部尚书洪承畴在先击败“贼渠”匪首高迎祥、后又击败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以十八骑走商洛后,“关中贼略尽”,形势开始转好。但这时,清太宗皇太极又开始“伐明”了。洪承畴奉崇祯皇帝之命,总督蓟、辽军务,帅“秦兵”向东,与山海关的马科、宁远的吴三桂二镇合军抗清。朝廷又命宣府杨国柱、大同王朴、密云唐通各以其兵至,凡八总兵,兵13万,马4万,全部由洪承畴指挥。
皇太极攻下大凌河城后,明朝守将祖大寿转入锦州固守,以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继续与清军抗衡。洪承畴到了后,加入到与清军激战行列。
清军在皇太极指挥下,在崇德六年八月,再次向明朝军队展开绞杀,最后明朝军队自杏山出奔辽远,途中遭遇伏击,“殪强半”,大部分人员被歼,吴三桂、王朴两位将领“仅以身免”。洪承畴十三万大军也“死五万有奇,诸将溃遁”。洪承畴只好退守松山城。
此时的明朝军队,正如《清史稿》所言:“皆畏我师强,宿留不进”。洪承畴被困六个月,“食且尽”。一直坚持到了崇德七年二月,因守城副将叛变,里应外合,攻克了松山城,洪承畴被俘,“降残卒三千有奇”。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洪承畴列传》记载,皇太极一心想要降服洪承畴,就让范文程去劝降。
当时的洪承畴,正“科跣谩骂”。在与范文程交谈“今古事”时,屋梁间有灰尘偶尔落在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立即“拂去之”。
看到这一举动,范文程急忙回去禀报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想死。对身上的衣服如此珍惜,更何况自己的身子乎?”
皇太极闻说后,随即亲自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他把自己穿的貂裘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说:“先生得无寒乎?”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说话间,叩头请降。
皇太极大悦,“即日赏赍无算,置酒陈百戏”。
对皇太极如此重视洪承畴,清军诸将中有人感到不高兴,议论纷纷:“上何待洪承畴之重也?”
皇太极听到大家议论,就将诸将召到身边说:“吾曹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都像睁眼瞎子一样进入明朝国土,不知道明朝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现状,现在有洪承畴这样的人做向导,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开心呢?
皇太极重用汉人的举措,再次体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具有的宽阔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
居月余,崇德七年五月,皇太极在崇政殿,集体召见了洪承畴及祖大寿等明朝诸降将。
洪承畴跪在大清门外,奏言:“臣为明将兵十三万援锦州,上至而兵败。臣入守松山,城破被获,自分当死。上不杀而恩育焉。今令朝见,臣知罪,不敢遽入。”洪承畴对皇太极领兵打仗的能力叹服不已,对皇太极不杀之恩感动不已,主动向皇太极称臣,称自己有罪,连皇太极召见他时,他都不敢立即进入皇太极的行辕大营。
就这样,一大批明朝败将成了降臣,全部心悦诚服地投到了皇太极麾下,他们掉转枪口,对准了大明王朝。
束有春2025年10月2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