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金“伐明”连年征战,皇太极的离间计使明庭枉杀边关大将袁崇焕。

  从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用兵,攻取明朝的辽阳、抚顺。

  这一年,明朝出现了第一位向努尔哈赤投降的边关大将,这个人就是出身辽宁铁岭、负责抚顺边防事务的游击将军李永芳。

  据《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一《李永芳列传》,当时的情形是:“李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匍匐谒上”。

  面对降将,努尔哈赤只是“于马上以礼答之”,但同时传谕:“勿杀城中人”。还算彰显了他人性中的仁德一面。

  抚顺胜利,致使“后金”及后续的“大清”政权攻占掠夺明朝疆土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袞曾总结努尔哈赤攻占明朝疆土,有三次大的战斗。我们从《清史稿》人物列传中,梳理出了双方战火场面,按照时间顺序,剔出胪列如下,以增加阅读视角冲击力——

  第一次,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伐明,“攻铁岭”。

  第二次,后金天命六年,“破明军于南寿山”“克辽阳”。

  第三次,后金“天命十一年,太祖伐明,围宁远城”。这里的“太祖”就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

  皇太极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1626年9月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

  1627年,皇太极改元“天聪”。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与明朝开战,当年就亲自带兵“攻锦州”“攻宁远”;

  “天聪二年,太宗(即皇太极)伐察哈尔”“伐明锦州,下十三站以东二十余台”;

  “天聪三年,太宗自将伐明,自龙井关入边”“攻遵化”“攻辽阳”“伐察哈尔”,直至“薄明都”,即抵达明朝都城北京附近,驻军城北,击败明总兵满桂。又“攻克洪山口城”“取旅顺,略宁远”“复败明师于卢沟桥”。

  从天聪三年(1629年)的几次战斗可见,后金已经向明朝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略性攻势了。

  也就在天聪三年,皇太极通过离间计,致使明朝皇帝枉杀边关大将袁崇焕,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明朝边关防御力量。

  据《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二《鲍承先列传》记载,皇太极天聪三年即明崇祯二年,皇太极自龙井关进入明朝边境。

  此时,明朝的降将鲍承先已被皇太极任命为副将,随从郑亲王济尔哈朗侵略马兰峪,屡败明朝军队。

  鲍承先又通过书信劝说自己原来的同事,希望这些守将们也来向皇太极投降。当皇太极的军队接近明朝都城时,鲍承先又把牧马厂太监“招降”了,并且获得了许多马匹和骡子来资助皇太极的后金军队。

  袁崇焕当时官任明朝经略使,是位重要的边防军事长官,他正以二万人的军队从宁远赶来,要解都城燕京之危。

  袁崇焕的部队就驻扎在都城广渠门外,凭险设伏。但与皇太极的后金军队交战,处于不利状态,占下风。

  第二天,皇太极告诫诸军勿进攻。他把鲍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招来,面授秘计,并且故意让刚刚在阵前抓获的一个姓杨的明朝内监听到。

  他们相互耳语,说:今日撤兵是皇上(即皇太极)的主意。刚才看见皇上单骑走向明军阵营,明军阵营中有两个人前来与皇上相见,他们“语良久乃去”,原来是皇上“与袁经略有密约”,这样一来,攻破明都一事“可立就矣”。

  这个姓杨的内监“佯卧窃听”,第二天,清军又“纵之归,以告明帝”,故意让他逃回去,给明朝皇帝送假情报。

  这时,朝中一些妒忌袁崇焕的大臣也在妄加猜测,认为袁崇焕是在“引敌胁和”。

  崇祯皇帝虽然将袁崇焕几次“召入诘实”,但最后还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遂杀袁崇焕”,致使明朝抵抗后金军队的边关力量大大削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天聪四年,后金军队“攻永平”。

  “天聪五年,太宗自将伐明,围大凌河城”“败锦州援兵”“围蓟州”“击洪承畴”“又败洪承畴”“明总兵祖大寿出战”。

  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率领五万军队进攻明朝辽西大凌河城,通过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方法,获得战略性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失败。

  “大凌河之战”后,明朝在山海关以外的军事精锐力量已经不复存在,灭亡进程正在加快。

  天聪六年,“太宗自将伐察哈尔”。

  天聪七年,“上询伐明及朝鲜、察哈尔三国何先”。最后,皇太极采纳了一等总兵官杨古利的建议:“朝鲜、察哈尔宜且置之,山海关外的宁远、锦州亦当缓图,但深入腹地。腹地既得,朝鲜、察哈尔自来附矣。”

  时诸大臣所见亦略同,“太宗遂定策伐明”。这一年的秋天,后金军队向山海关、锦州、旅顺口分别发动攻势。

  天聪八年,“上自将伐明,略宣府”“攻大同”“伐察哈尔”“自大同入明境”“败明兵于崞县”。“天聪九年复伐明,攻大同”。

  连年征战,大明王朝的国土面积不断被蚕食,后金的国土面积不断在增大,军事力量愈来愈强大,军队是愈战愈勇。但皇太极早已不满于现状了,又一个宏伟计划经过长期酝酿,正在走向成熟。

  束有春2025年10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