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尔袞与史可法对话:只承认清朝是从李自成手中夺取了政权。

  自从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后,紧接着就是清军入关进京,这些事都发生在1644年的四、五月间。

  再说明朝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六年袭封父亲朱常洵的爵位,王府地点在洛阳。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师失守后,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逃到了江苏淮安,四月份才被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接到南京。五月庚寅日宣布“监国”,以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及马士英俱为大学士;在都城北京已经被清军彻底占领的情况下,朱由崧于五月壬寅日在留都南京,在自己祖先一直保留下来的金銮殿上即位称帝,年号“弘光”,明王朝政权的都城分别在南京——北京——南京之间迭现。

  为了与清军抗衡,朱由崧以明朝皇帝的身份发布御旨,派遣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设江北四镇,沿淮河、徐州一带布置防线;马士英仍然回到凤阳督办军务。

  这边,多尔袞一边派弟弟多铎率军去追剿李自成,一边给在南京的明朝弘光政权的史可法去信劝降。

  多尔袞在信中,盛赞吴三桂请他入关的行为是“独效包胥之哭”。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行为,等同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挽救楚国而“如秦乞师”的壮举。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当年,伍子胥为报复楚国,率吴国军队攻楚,致使楚国岌岌可危。为了寻求外援拯救楚国,申包胥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国君臣,决定派兵救楚,史称申包胥“哭秦庭”,又称“申包胥如秦乞师”。

  毫无疑问,吴三桂的动机与申包胥的爱国行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多尔袞想借此为自己“鹊巢鸠占”寻找历史依据,更想为他和吴三桂的脸上贴金。

  在这封信中,多尔袞还有两处惊人之语,阅后方知什么叫强盗逻辑。

  第一,多尔袞反客为主,指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续举事称帝的行为是有违“春秋大义”。

  多尔袞认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他这样做,是为了“以防乱臣贼子”。

  意思是说,崇祯皇帝虽然在景山上吊自杀了,“故君”在没有入土安葬的情况下,“新君”是不应即位的;在“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的危急情况下,是清军应吴三桂之邀入关,赶跑了李自成,推翻了“大顺”政权。

  多尔袞难不成还要让在南京登基的明朝新皇帝朱由崧来感谢他?他可能忘了,清军虽然赶跑了李自成,但却随即将大清国都由盛京迁都了北京,将明朝江山占为己有。正是在这种趁火打劫、趁人之危的特殊情况下攫取了明朝江山,多尔袞竟然反客为主,还恬不知耻地指责朱由崧的行为是“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他俨然早已把朱明王朝的国土视为是他爱新觉罗氏“大清”国所有了。

  第二,多尔袞不承认清朝是从明朝手中夺取了政权。

  多尔袞认为,他们大清国“国家抚定燕都,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坚持认为:明朝江山是由李自成推翻的,现在,大清国将金銮殿从盛京搬到燕京,是从李自成手上夺来的,而不是从明朝手中夺得。按照多尔袞的逻辑,中国的历史不应该是“明、清”相连,而应该是“明、大顺、清”相接了。

  多尔袞甚至反过来责问朱由崧及史可法他们:“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

  他认为,清军不畏艰险入关,耗费财物,是为了帮助明朝“代为雪耻”,明朝朱姓子孙应该对清朝感恩图报,这样才算得上是“孝子仁人”。

  多尔袞这是沾尽便宜又卖乖,拿走了明朝神器还要明朝皇姓子孙们来感谢他。

  既然你是来帮助明朝赶跑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那就应该像当年秦国帮助楚国那样,只是帮助而不是占据拥有,应该迅速退出山海关才是呀!那你就不应该有将大清国的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的举动呀!。清军入关行为,不可与春秋时期秦国帮助楚国来抵抗吴国的义举同日而语。

  正是在这种强盗逻辑演绎下,多尔袞一方面劝史可法要向吴三桂学习,不要贪恋“瞬息之荣”,如果“重故国无穷之祸”,最后反而“为乱臣贼子所窃笑”。他劝史可法,不如早日率“南州群彥,翩然来仪”。

  另一方面,多尔袞又在书信中恫吓史可法:不要以为长江天堑不能飞渡,清军人马雄壮,兵源充足,完全具备当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时所宣称的那种“投鞭断流”的军事实力,即清朝军队每个士兵的马鞭子如果投到长江里,定能截断长江水流。

  他又劝谕史可法,之前整个明朝政权都对付不了一个李自成的农民军,现在想用“江左一隅”来“兼支大国”,与清朝抗衡,胜负无需借助“蓍龟”占卜就已经很明瞭了。

  在接到多尔袞的书信后,史可法坚决不做第二个吴三桂,旋即派人送去了自己的回复,“语多不屈”,表达了要与清军血战到底、光复明朝江山的决心。

  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作《豫通亲王多铎列传》和卷二百三十五《图赖列传》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当李自成的主力被赶出陕西后,豫亲王多铎又“移师下江南”,四月份到扬州后,“围七日,克之”。攻破扬州城,“执明大学士史可法杀之”。

  紧接着,多铎又率清军过江,攻下南京城。明朝弘光皇帝朱由崧准备乘船逃往芜湖,正在登舟渡江时,被图赖“扼江断渡”。护卫弘光帝的将领田雄、马得功二人只好带着弘光帝投降。至此,大明王朝在南京启幕,又在南京落幕,前后存在了277年。

  在南京以南,由明王朝朱姓皇子们先后建立的“流亡政府”,开启了历史上的“南明”时期。

  束有春2025年10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