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被谁推翻的,这虽是个复杂问题,但抽丝剥茧,总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我们还是要从吴三桂引多尔袞清军入山海关这件事说起。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多尔袞,第十五个儿子是多铎,他们与清太宗皇太极是同父异母兄弟。

  在诸贝勒中,多尔袞开始被封为睿忠亲王,简称睿亲王。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袞又与诸王、贝勒、大臣共同奉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为帝,这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

  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李自成“大顺”军开战,满清趁势入主中土。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农历四月,清军开始从盛京(今沈阳)出发,继续他们的“伐明”战略。

  当军队驻扎到翁后这个地方时,明朝的平西伯吴三桂从山海关派人送来求援信,“来书乞师。王得书,移师向之”。清军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立即改变行军路线,直接向明朝的山海关方向进发。

  原来,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强大攻势面前,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了北京正阳门,迎接刘宗敏所部进城。

  中午,李自成由明朝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经承天门步入明皇宫内殿。

  崇祯皇帝开始还带着太监在景山上瞭望,当返回乾清宫时,发现大臣们皆己逃散了,皇宫空室如也,他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

  当时的形势是,山海关外,清军早已虎视眈眈,时刻做好扑向内地的准备。

  面对内忧外患局面,崇祯皇帝已感到无力回天、末日来临了,在处理完皇室后事后,再次来到景山,在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旁,“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自缢身亡。

  明崇祯皇帝感到无脸去见列祖列宗,就用头发把自己脸部遮盖了起来;自缢上吊时,据说已经是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仅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对于这一段历史,史称“甲申之变”。

  当时,李自成以“大顺”政权的身份下令,将崇祯皇帝“礼葬”。先是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又移入佛寺,于三月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与此同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此刻仍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在途中闻说起义军头领刘宗敏将其爱姬陈沅即陈圆圆掠去了,“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明史•流贼列传》)双方遂反目成仇。吴三桂又折回山海关,要与农民起义军开战。

  李自成得到消息后,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十余万兵,前往山海关征讨,并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作为人质。

  四月二十一日,农民起义军东攻山海关,由别将唐通率军从“一片石”这个地方越出山海关外,与吴三桂军队展开激战。

  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正在山海关外蠢蠢欲动的多尔袞清军出兵援助。

  多尔袞在接到吴三桂求援信后,给吴三桂回信说:我国欲与明朝修好,屡致书,但没有回答,所以曾“整师三入”明朝边境,希望明朝政府能够尽快作出“通好”决定。今天发兵到明朝,目的不同了,只是为了“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在如此高尚的幌子下,隐藏着入主中土、推翻明朝的真正用心。

  听说“流贼”已陷京都,崇祯皇帝惨亡,多尔袞表示“不胜发指”,他要“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

  多尔袞认为,吴三桂请他入关,是为了报大明王朝皇帝之恩,所以盛赞吴三桂与李自成流贼不共戴天的行为是忠臣义举。转而他又劝吴三桂,希望双方不计“射钩之仇”。如果吴三桂能够率众归顺,一定封以故土,晋为藩王,这样,国家的仇可以报,自己身家性命可以保,世代子孙都可长享富贵了。

  吴三桂在接到多尔袞的回信后,只是一个劲地又派人去催促多尔袞,请他尽快出兵。

  当清军距山海关十里时,吴三桂又送来情报,说李自成的军队有一支已经到达山海关外了,情况十分危急。

  从《清史稿》卷二百十八《睿忠亲王多尔袞列传》记载看,在多尔袞清军还没有进入山海关之前,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军队主力已经不在北京城内了。

  双方先是在“一片石”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清军将李自成属下唐通带领的军队打得大败。

  吴三桂在山海关恭迎多尔袞,最后商定,多尔袞的清军每个人“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与李自成军队作战。

  殊不知,吴三桂将山海关大门向清军打开的那一刻,如同引狼入室,明王朝已经是雪上加霜、被彻底推向永劫不复的灾难深渊了。

  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的20万大军在山海关内“自北山列阵,横亘至海”,严阵以待。

  从布阵情况来看,多尔袞的清军很难将战线拉长到渤海边,但多尔袞也很快看出了破绽,认为李自成的军队阵容虽庞大,但“首尾不相顾”,清军可以“伺敌阵尾,待其衰而击之”。

  如何排兵布阵,是检验前线指挥官领兵打仗能力如何,更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李自成的阵线虽长,但首尾难顾,其破绽很快被多尔袞发现了。

  在双方激战过程中,又突然遭遇大风扬沙来袭,咫尺之间不辨人马,李自成的军队出现骚动现象。待大风一停,清军快速杀出,“马迅矢激”,直捣李自成阵线的腰部位,击中要害,使李自成军队首尾难顾。

  李自成登高远望,发现清军已形成压倒态势,只好策马逃走。途中,李自成又令将作为人质的吴三桂父亲吴襄杀害。

  清军无不一以当百,乘胜追击四十里。李自成农民军彻底溃遁,“自相践踏死者无算,僵尸遍野,沟水尽赤”。(《明史•流贼列传》)

  进入梦寐以求的山海关、踏上大明王朝京畿后,多尔袞也曾对诸将交待:此行目的是:“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谁若不遵守约定,谁将受到惩罚。

  到了五月,清军已经驻扎到北京郊县通州了,而李自成的人马在清军抵达前一天,就焚烧明朝宫阙,载着辎重向西逃去,离开了北京城。

  多尔袞命令诸王与吴三桂各率所部继续追击,自己则整军进入京师北京。

  赶跑了李自成的多尔袞,自比“周公”,表示要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时年6岁)。由于此时顺治皇帝还在盛京(沈阳),所以在入城仪式安排上,队伍前面仍然是皇帝的“卤簿”,后面才是多尔袞的“仪仗”。

  多尔袞代表大清皇帝,在武英殿接受了包括明朝降臣在内的众大臣“万岁”欢呼朝拜。

  一直到六月份,清朝才决定“定都燕京”;到了九月份,顺治皇帝开始入山海关进京。当时,多尔袞率诸王群臣到通州去迎接。顺治皇帝到了新的都城燕京后,封多尔袞为“叔父摄政王”,赐貂蟒朝衣。当然,这是后话。

  再说多尔袞进入明皇宫后,代表清朝皇帝接受了众大臣朝拜,接着又听从谋臣建议,为崇祯皇帝“发丧三日,具帝礼葬之”。

  可怜崇祯皇帝,先是被李自成安葬了一次,现在又被多尔袞从地下把尸体挖出来,重新安葬了一次。究其实,他们都是在搞猫哭老鼠的把戏,都在玩想收买人心的伎俩。究其实,他们都是明王朝的直接掘墓人。

  明王朝究竟是谁给推翻的,我们从多尔袞后来与史可法的对话中,进一步看清了他的强盗逻辑嘴脸。

  束有春2025年10月17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