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刘知远建立的“后汉”政权(947年—950年)、刘[yǎn]建立的“南汉”政权(917年—971年)、刘崇建立的“北汉”政权(951年—979年)。但在更早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公元303年,非刘姓的巴氐人李特,就曾率先在西南的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

  这个李姓带“汉”字的政权存在了46年,共历七主。其政权之所以要带“汉”字,应该说与刘备在成都建立的“季汉”政权有关。李特也想让自己的政权跻身到“汉”政权的“正统”系列中去,其良苦用心,应该不难看出。

  但给司马氏建立的晋王朝造成最大麻烦的,是南匈奴人刘渊一族。

  据《晋书•刘元海传》记载:晋惠帝司马衷“永兴元年(304年),元海(刘渊,字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注:即汉献帝刘协)委弃万国,昭烈(注:即刘备)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塗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注:即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刘渊于公元304年自称“汉”王,国都就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

  到了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迁都平阳。

  后又有人在“汾水中得玉玺,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注:刘渊)以为己瑞,大赦境内,改年河瑞。”刘渊俨然要担当起兴复汉室的大任。

  永嘉五年(311年)发生的“永嘉之乱”,刘渊的儿子刘聪在攻陷洛阳获得传国玉玺后,更欲依“血缘论”“器物说”来宣布他们建立的政权为汉家正统。

  刘渊作为匈奴人,又如何与“汉”发生勾连的?

  《晋书•刘元海列传》有记载:当初,汉高祖刘邦“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又载:“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刘)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长久,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刘宣等请上尊号,渊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王。’于是即汉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追尊安乐公(刘)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由此可见,汉与匈奴,在汉高祖刘邦时就是一家人了,匈奴头领“冒顿”的子孙,作为汉室的“外甥”,跟舅舅家姓,也姓“刘”,与中土的刘姓是兄弟关系,儿子跟母亲姓,一直到今天都是正常的。从匈奴人冒顿及其后裔刘渊开始,我们是否已经读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始初风味?

  自季汉刘禅至公元304年的四十年后,生活在南匈奴的刘姓后裔中,出现了刘渊这样的人物,他们再也不愿意让司马氏政权来统治原来属于刘姓的中土了,他们要绍续刘备的“季汉”政权,所以,尊刘备的儿子刘禅为“孝怀皇帝”,对“汉三祖”刘邦(西汉)、刘秀(东汉、后汉)、刘备(季汉)立庙祭拜。

  在《晋书•刘聪列传》中,记载刘渊族子刘曜陷长安外城后,“(晋)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牋于(刘)曜,帝肉袒牵羊,舆榇衔璧出降”。这一年是公元316年,西晋宣告灭亡。

  又据《晋书•刘曜列传》记载,刘曜在打败石勒后,“徙都长安,起光世殿于前,紫光殿于后”。并“以水承晋金行”,改国号曰“赵”,即“前赵”。“水”承“金”,匈奴人建立起来的“汉(前赵)”政权,要按照阴阳五行理论来彻底取代司马氏的晋室。

  历史上,将匈奴“刘姓”人的这一次统治中土行为,称为“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迫使晋室“衣冠南渡”。司马氏的晋政权在王导等人的事先谋划下,于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又由司马睿来承担门户,宣告在建康城继续存在,使司马氏政权的香火血脉,在洛阳、长安相继熄灭后,又得以在南方延续,使华夏中土文化得以重新获得生机。后人将由司马睿在今日之南京赓续的晋王朝,称之为“东晋”。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没有“东晋”这种概念的,他们心目中讴歌的政权,就是“大晋”“皇晋”。

  社会动荡,皇室播越,江山仅剩江南半壁,对于身份一下子变为“东晋人”的习凿齿等华夏子民来说,无异于是经历了一场噩梦!并且,“汉”字大旗一下子被匈奴人刘渊、巴氐人李特高高举起,似乎蛮狄成了华夏“正统”。

  此时,对于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来说,如果不去争得正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僭伪政权了!

  东晋王朝政权的“正统”性,已经面临极大威胁与挑战。

  应该说,习凿齿编撰《汉晋春秋》,还肩负着为东晋王朝“正名”、为国家进入周、汉以来的“正统”而做历史性的梳理与理论上的奠基,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史学家的责任担当。他要让自己生活的晋王朝直接与汉室即刘备的“季汉”政权衔接,而不是与通过篡夺而来的曹魏政权衔接。所以,他的书名是跳过“魏”而直接称“汉晋”,而不似后来史学界的“汉、魏、晋、南北朝”之表述。我们今天领悟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这本史学名著的历史意义,必须要首先认识到这一点。

  束有春2025年9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