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存习凿齿《汉晋春秋》共有三卷。第一卷有三部分:《晋宜越魏继汉 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论》《临终上前论疏》《别周鲁通诸葛论》;第二卷分别为:《明帝》《章帝》《质帝》《桓帝》《献帝》《先主》《后主》;第三卷分别为:《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康帝》《刘毅》《罗宪》《晋怀帝》。
在完成了《汉晋春秋》编撰写作后,习凿齿因为脚病,加之任职期满,世道动荡,“遂废于里巷”,回老家襄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正是在这期间,他重游襄阳汉晋故迹,搜集乡土资料,又编纂了《襄阳耆旧记》。
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习凿齿曾游隆中,又写下了《诸葛武侯宅铭》。
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坚素闻释道安、习凿齿的盛名,命其长子、尚书令苻丕统领十万大军进攻襄阳。第二年二月,由于被人出卖,前秦军俘获了释道安和习凿齿,并将他们用好的车舆送到长安。
据《晋书•习凿齿列传》记载,苻坚“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曰:‘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注:陆机、陆云兄弟);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这里的“蹇疾”是指习作齿有脚病,走路有跛足现象。
又据《高僧传•释道安传》:“(苻)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苻坚的话并非指习凿齿的才华不如释道安,而是戏谑他当时瘸着一条腿走路的样子。但其对习凿齿高度赏识之情,已经是不言自明。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东晋因“淝水之战”的胜利,收复了襄阳。习凿齿因脚病体衰,因祸得福,苻坚不久就将他放回襄阳老家了。
不久,东晋朝廷欲征习凿齿到京师即今日之南京“典国史”,惜又因脚病,未能成行;不久,习凿齿便病逝。
习凿齿临终前,又上疏晋孝武帝司马曜,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汉晋“正统”观,希望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政权“越魏继汉”,直接对接刘备的“季汉”政权,以入封建王朝“正统”序列。
他的这篇上疏在《晋书•习凿齿列传》中有载,又被收入后人辑校的《汉晋春秋》一书中。文章开篇有曰: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今沉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之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著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
从他的临终上疏,可以再次读出他撰写《汉晋春秋》的真正动机和初衷。
这里必须再普及一下常识:在当时的晋朝人心目中,是没有后人所谓的“西晋”“东晋”之分的,当时只有一个“晋朝”,并且,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只有“大晋”“皇晋”之说,当时朝野上下的诗文书疏中,都是如此。习凿齿在这里就称晋朝为“皇晋”,按照今人的说法,虽然他已是东晋人了。
习凿齿大约出生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卒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活了六十岁左右。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王坦之等人“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采取“故意拖延”权术,直至其去世而终于泡汤。
《晋书•桓温列传》载:“温志在篡夺,事未成而死。”公元373年,桓温病逝,时年六十二岁,比习凿齿早11年去世。
由此可见,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不仅仅只是为了针对桓温,临终前的上疏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成书于唐代的房玄龄等人所撰《晋书》,将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的意图仅仅定位为是因为桓温“觊觎非望”,所以习凿齿想通过这本书来“裁正之”。这显然是把桓温看得太重了,把习凿齿的大思维、大境界、大担当给看得缩小了,是房玄龄他们没有完全读懂习凿齿而已。
束有春2025年9月2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