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字彦威,湖北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据《晋书•习凿齿列传》记载,习氏宗族在襄阳为“富盛”大户,“世为乡豪”。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习凿齿一生著述颇丰。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主要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名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四书。惜四书皆早已亡佚,其中《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有清人辑本和今人校补本行世。

  习凿齿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晋春秋》。这部史学专著,采用“春秋笔法”,对东汉(后汉)至西晋近300年历史进行记录评述,对汉晋王朝的“正统”问题提出思考,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

  《汉晋春秋》原书有五十四卷,至迟在北宋中期亡佚。南宋周必大在为萧常《续后汉书》作序时认为,“五十四卷,徒见于唐《艺文志》、本朝《太平御览》之目,逮仁宗时修《崇文总目》,其书已逸。或谓世亦有之,而未之见也。”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皆不录此书。后人辑本仅得一百余条,不足一万九千字。

  清代汤球、黄奭所辑《汉晋春秋》对今人影响较大。

  今人柯美成《汉晋春秋通释》、余鹏飞《习凿齿与汉晋春秋研究》,是了解《汉晋春秋》的入门书籍。

  2024年10月下旬,我曾随南京雨花石学会部分同志来到襄阳,在那里,参观了“习家池”。

  同时,我也有幸获赠由黄尚明先生注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汉晋春秋>今注今译》一书。这本书也是我们学习《汉晋春秋》的重要读物。

  《汉晋春秋》纪事,起自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晋愍帝司马邺。纪事时间:从公元25年东汉建立至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全书分为三卷:后汉(公元25年—220年)卷、季汉(公元221年—263年)卷(附魏、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卷。曹魏政权、东吴政权只是作为“季汉”王朝的陪衬而出现在历史画卷中。

  “后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汉”。“季汉”的出现告诉我们,刘汉王朝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汉、东汉、季汉。

  “季”者,第三或末位之谓也。古人叙兄弟长幼次序用“伯、仲、叔、季”来表达,“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如果是两个兄弟,就按“伯”“仲”排序;如果是三个兄弟,就按“伯”“仲”“季”排序,没有“叔”字序;如果兄弟有四个以上,老大、老二和老小(老幺)对应“伯”“仲”“季”,其余都是“叔”;“叔”可以有多个,但“伯”“仲”“季”只能有一个,最后一位一定是“季”。今人用“季军”来表达比赛中的第三名,概源于此。“季汉”政权由刘备在蜀地建立,我的《解密“季汉”与“三国”》一文有专门研究。

  一.习凿齿编撰《汉晋春秋》的由衷

  东晋时期,襄阳地方有两个著名文化人,一个是对佛教道义研究很深的著名高僧释道安,另一个就是习凿齿。

  据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卷五《捷对篇》记载,有一次,习凿齿来拜见释道安时,恰好到了寺庙僧人们用午饭时间,见当地文化名人习凿齿来访,“众皆舍钵敛衽,唯道安食不辍,不之礼也”。意思是说,大家都放下碗筷、整理衣襟,恭迎习凿齿,唯独道安和尚还在继续吃饭,不向习凿齿施礼。

  习凿齿有点生气了,厉声说到:“四海习凿齿,故故来看尔。”

  释道安立即回答:“弥天释道安,无暇得相看。”这在当时,被传为最有名的对答。

  关于二人的这一次相遇对答,我在阅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又读到了新的内容。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岁时就出家当和尚,因避乱世而来到襄阳,成为大德高僧。

  当时,习凿齿见释道安只顾埋头吃饭的样子,就嘲笑说:“大鹏从南来,众鸟皆戢翼。何忽冻老鸱,腩腩低头食。”

  习凿齿把自己比作大鹏,把释道安比作“冻老鸱”。

  释道安见状,立马放下饭钵,机灵回答:“猛虎当道食,不觉蚊䖟来。”

  释道安把自己比作“猛虎”,把习凿齿比作“蚊䖟”。

  二人打了个平手。众僧听了,无不哈哈大笑。

  襄阳城后来被前秦苻坚攻破,释道安与习凿齿被苻坚作为人才,用车将二人接到了长安。当然,这是后话了。

  束有春2025年9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