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生在云南、缅甸周边的系列“象战”

  四.景东土司用象阵助力朝廷军队,明末清初仍有象战不断

  据《明史》卷三百三《云南土司列传》记载,景东部族都是僰(bó)种,人性淳朴,习弩射,经常以大象参加战斗。明朝朝廷在征讨铁索、米鲁、那鉴、安铨、凤继祖等战役中,朝廷“皆调其兵及象战”,他们都积极予以配合支持。

  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水西的安邦彦造反,率众二十万进入滇境。二十万叛军来到马龙后山,离会城只有十五里了,情况十分紧急。

  驻守云南一带的朝廷总兵官在率军前往阻击时,又调请景东土司陶明卿的军队,让陶明卿率地方兵伏击路左。

  叛贼分道并至,官兵抵御,贼拒战,形势十分危急。

  危急关头,景东土司头领陶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最终打败贼军。贼军溃逃,陶明卿又率兵追杀十余里。贵州的叛军终于被征服。

  在云南的司当中,景东部族的土司是“最称恭顺”的,堪称土司中的表率。

  明末清初,象战场景仍然在云南四川一带上演。

  据《清史稿•李国翰列传》记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李国翰与吴三桂率兵收复成都、嘉定时,逃亡中的明王朝将领王复臣等,曾“纠倮儸万余人犯保宁,列象阵攻城”,与清军展开激战。

  《清史稿•卓布泰列传》又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将李定国以象阵拒战,击溃之”。

  《清史稿》卷二四一《科尔昆列传》中,同样记载了明朝将领李定国“列象阵迎战”清军的战事。当时,清军将领科尔昆对上司西伯臣说:“象不畏矢石,惟鼻脆,吾为君射之。”结果两箭就“贯象鼻,象奔”。清军一路追奔数十里,大败李定国。

  从以上的一次次“象战”场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明朝在疆域开拓和保卫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有所了解,同时,也让我们对大象这种动物的作战功能有了充分认识。

  由此我想到,现今人们平时对弈的“象棋”,其来历及个中隐含的意义,是否也可以从历史的解读中获得新知?而不仅仅是源于虞舜教育弟弟的传说。

  现代弈棋中的象棋,有“象飞田”口诀,说明大象与车、马、炮一样,在古人的眼中,就是具备强大的作战功能的。“象棋”就是以大象为代表的动物大军参加人类作战的最好说明,并且大象的作用是最大的。否则,为什么以象来命名这种弈棋的名称为“象棋”而不叫“马棋”呢?

  至少我们可以认为,传统的舜为弟弟象造“象棋”一说,通过大象的实际作战能力了解,可以为我们熟知的中国传统弈棋“象棋”的来历及含义,又增添了新的认知吧。(全文连载完)

  束有春2025年9月17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