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生在云南、缅甸周边的系列“象战”
三.征服播州杨氏土司之战。
明代播州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的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
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七《童元镇列传》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童元镇移镇贵州,督永顺、镇雄、泗城诸“土军”,大征播州,与地方贼军杨应龙的武装在乌江一带展开激战。
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西军。军中驱象出战,贼多伤。”贼军的作战队伍中,应该是有骑兵、步兵、象军。从“军中驱象出战”一句分析,当时明朝政府军队中,也应该是驯化大象参战了,政府军中也有“象军”。
双方激战了一段时间,“驾象者毙,象反走”。
这里的“驾象者”应是指地方贼军,大象“反走”就是往回跑,不再向前冲了,因为它们背上的“驾象者”即“象奴”士兵都被政府军的箭射中击毙了。失去缰绳的大象比失去缰绳的战马更加难以控制。加之贼军中的掷火器士兵又误击自己阵营,致使阵脚大乱,杨应龙的贼军遭到惨败,那是必然的了。
明代在贵州的播州设立宣慰使司,这位杨应龙是明代播州的世袭土司。
播州即为秦时的夜郎、汉时的牂牁(zāng kē),唐代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874年),南诏攻陷播州,朝廷派太原杨端募兵收复其地,当地土著怀服感念,从此杨氏在那里生根繁衍,成为土司。
但是,杨氏后裔早有不臣之心。到了明朝,他们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他又擅用阉宦来打通上下关节,经常违抗朝廷旨意,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
过了四年,贵州巡抚叶梦熊向朝廷上疏,反映杨应龙犯有诸多凶恶事件。巡按陈效又历数杨应龙有二十四大罪状。
由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大部分用于防备松潘地区,没有更多兵力再辟战场,就对杨应龙的事情缓作处理。
但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杨应龙开始谋反了,并且是愈演愈烈了。
到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以八万叛军,奄袭綦江城。綦江城陷,事态愈来愈严重了。
据《明史》卷三百十二《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记载,杨应龙的军队进城后,尽杀城中人,“投尸蔽江,水为赤”。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五道并出,向周边侵犯,强行掠夺国土。
明朝政府军队在总督李化龙的调度下,齐集八路大军来对付杨应龙的叛军,其中由总兵刘綎“刘大刀”指挥的一路军队已经攻打到了娄山关下。
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
政府军采取筑长围的方法,“更番迭攻”,轮番进攻,激战十分惨烈。
最终,堡垒被攻破,叛军溃败,杨应龙自焚身亡。
杨应龙被烧焦的尸体,被政府军从火焰中强行拖出,验明身份。
万历二十八年的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将杨应龙的尸体及其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等押送京城,向皇帝报告。
皇帝下旨,对杨应龙尸体进行剉骨扬灰处理,让其灵魂万劫不复。对其子其弟,在闹市实施磔刑。
播州一仗,自朝廷出师至最后灭贼,历时114天。
播州从唐代乾符初年入杨氏,传二十九世726年,至杨应龙而亡。杨氏土司世袭统治,因自作孽而彻底终结。
束有春2025年9月16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