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刘邦建立汉王朝,项羽无脸回江东
本来双方已经约好,项羽向东,刘邦向西,以鸿沟为界,大家相安无事,天下从此可以太平。但是,刘邦又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乘胜追击,彻底打败项羽。
张良、陈平向刘邦进言:“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觉得有道理,准备来个剩勇追穷寇。就这样,双方又开打起来。
到了汉五年(前202年)冬十月,刘邦开始变被动为主动,追击项羽楚军,直至阳夏南部。刘邦本准备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的兵力会合击楚,但他们未能及时赶到,未能对楚军形成合围,最后反被楚军抓住机会,进行大反击。结果是“大破”汉军,吓得刘邦只好又回到自己的阵地,“深堑而守”。
这时,张良、陈平分析形势,发现项羽在夺取地盘后,统统据为己有,没有让其他诸侯国分享,就又向刘邦献计,让使者前往韩信、彭越的大营,告诉他们,刘邦、韩信、彭越三方“协约”,合力击楚。刘邦答应他们,击败楚军胜后,“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越彭相国”。
韩信、彭越在接到刘邦信息意图后,答应当天就出兵,联合向项羽楚军发起最后总攻。
刘邦要想战胜项羽,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难有胜算,通过联手,尤其是淮阴侯韩信的三十万兵力加入,来共同对付项羽只有十万的兵力,胜算概率就很大了。最后,刘邦与诸侯军于汉五年的十二月,“皆大会垓下”,准备与项羽决一死战。
双方在垓下展开生死较量时刻,刘邦又采用“四面楚歌”之计,攻心战术为上,给项羽的楚军造成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的迷惑,使其丧失战斗意志。
项羽果真上当,大惊道:“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他夜里起来,在军帐中饮酒,面对美人虞姬,想到自己的坐骑骏马“骓”,不觉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反复吟唱,虞美人也和之,项羽终于流下了几行末路英雄泪水。
项羽身边左右的人,也都掩面抽泣,大家都感到末日即将来临。
在一个夜晚,项羽率八百壮士突围成功。天亮时,汉军才发现,刘邦令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楚军防线彻底土崩瓦解。
项羽在奔逃途中又迷失道路方向,加上“田父”故意指错方向,致使其陷入大泽中,面临绝境。
当初的江东八千子弟,跟随项羽前后八年征战,大小七十余战,现在已无一人生还。项羽最终因“无脸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这就是“垓下自刎”的由来。
项羽的尸体被五人分解抢得,这五人均因此封侯。
这场最后决胜的战斗,应该是发生在新旧年岁交替的寒冬季节。自此,项羽的楚地,全部纳入刘邦汉的版图。
汉六年(前201年)春正月,刘邦被300多位诸侯及将相共同劝进,请他上尊号、当皇帝。
刘邦在谦逊一番后,选择二月甲午吉日,于氾水之阳(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区境内)正式即皇帝位。从此,“汉王”成为“汉皇帝”了。尊王后吕雉为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刘姓汉家统一王朝,至此正式建立。
此时离秦王朝灭亡(前207年)已经过去六年。这六年,是我国历史上无共主、无皇帝的六年,是战国诸侯争霸烽火在秦王朝灭亡后重燃的六年。
天下大定,汉王朝建立,刘邦始以洛阳为都城,后听从戍卒娄敬建议,在征询张良认可后,刘邦又西入关中,以长安为都城。
历史上的洛阳,是汉王朝的初始都城,长安,只是迁都之城。
还是在洛阳都城皇宫时,刘邦曾宴请诸大臣喝酒,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分析他能够得天下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高起、王陵两位大臣的回答是:“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即是说,刘邦虽然对人不尊重,但愿意与大家平分胜利果实,大家都愿意跟着干;项羽虽然有仁爱之心,但嫉贤妒能,一切都占为己有,丧失人心。
刘邦听了,批评他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刘邦认为,他能够打败项羽,主要依靠三位“人杰”:张良、萧何、韩信。
他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大胆任用三杰,所以最终能够取得天下。项羽那边只有一个谋士范增,但却不能充分信任使用,所以最终被他刘邦打败。
是否任用人才,是取决战争胜负、事情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刘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用亲身实践,回答了千古疑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