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在《清史稿》中已经被定性为反政府的“寇”“贼”;南京被太平天国改名为“天京”,在《清史稿》中一律称为“伪京”。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太平天国,充其量只是一个在清王朝版图上出现的、且前后仅存十五年、在南京只存在了十来年的反政府“宗教武装政权”而已,更何谈华夏正朔?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认识这个从未“太平”过的“天国”。

  19世纪中叶,华夏大地上曾爆发了席卷清王朝版图南部十几个省、长达十多年的农民起义造反事件,传统史学界称之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清史稿》通过人物列传,直接的、间接的记载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内容,为我们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提供了重要史料基础。

  由于《清史稿》是由清末民初的赵尔巽等人主修,反映的是大清王朝官方正史,所以在书中很难找到对“太平天国”褒奖之词,满卷呈现的是“粤匪”“太平贼”“贼”等字眼。与此同时,还有山东义和拳的“拳匪”、上海刘丽川小刀会的“会匪”、捻军的“捻匪”等。

  大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以汉民族为多数的平民因遭受剥削压迫而不得不起义造反的现象,如星火燎原般呈现,所以在统治阶级的眼中,那些起义造反现象俨然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匪患”了。

  由于今天的南京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并不称之为南京,而是叫“江宁”,所以《清史稿》在记载太平天国时,除了用“江宁”,有时还用“金陵”来表达。至于洪秀全把当时的江宁改为“天京”,史书上一律称之为“伪京”。

  综合《清史稿》中有关曾国藩、曾国荃、洪秀全、向荣、和春、张国樑、左宗棠、祥厚等人的“列传”内容,笔者对那段历史的认识,较之早年接受课本知识的介绍又有新的感悟,本节主要就太平天国“都城”认定问题进行梳理。

  还是在道光皇帝时代,洪秀全与冯云山一道,拜一个倡导“上帝会”的朱九畴为师;朱师傅过世后,洪秀全成为教主。

  在官方追捕下,洪秀全逃到了香港,又拜“耶苏教”(即“耶稣教”),接受基督教文化洗礼。

  回到广西后,洪秀全广招信徒传教,并藉此与官府对立。

  由此可见,洪秀全一开始就是靠宗教出山立世,并且后来行事,一直在利用宗教,时刻离不开宗教。

  洪秀全虽是广东人,但他有个妹妹嫁到了广西桂平,妹夫就是后来太平天国的得力干将萧朝贵。杨秀清、韦昌辉都是广西桂平县的,石达开是广西贵县的,他们就在洪秀全妹夫家相识,因共同的宗教信仰而深相结纳,洪秀全俨然是位教主。

  刚开始时,他们针对粤西、湖南等地土匪众多、四出俘劫情况,创立“保良攻匪会”,练兵筹饷,并进行宗教传播,归附者益众。

  对于这种民间秘密结社现象,官方是不允许的,桂平县知县“诱而执之”,将洪秀全予以诱捕。结果从洪秀全的住处,搜获到入教人员的花名册有17本之多。

  事情传到广西巡抚郑祖琛那里,他也吓傻眼了,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涉及到的人太多,处理不好会闹翻天的,于是他把洪秀全竟然给释放了。

  谁知洪秀全出狱时,杨秀清打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信徒到监狱门口来迎接洪秀全出狱,引起当地轰动,这样一来,洪秀全的名声反而更响更大了。

  (摘自束有春著《七朝古都南京》,广陵书社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2024年8月第2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