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泉惠济寺的创建时间,明、清江浦县志皆不载,亦不见明末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有记载,惟民初邑人詹其桂《民国江浦县新志稿》说“南唐时建”。此说有误。此外,尚有南梁说、北宋说,等等。笔者依据南唐韩熙载《汤泉院碑》文,考证惠济寺当创建于唐末,具体时间为唐哀帝天佑甲子年(904)之后若干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兹考述如下。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省青州市)人,五代十国南唐名臣、文学家,曾左迁和州司士参军,谥号“文靖”。其诗文集已散佚,在《全唐文》《全唐诗》等集子中存有其部分诗文。《汤泉院碑》一文收录于清·董浩《全唐文·卷0877》,而该碑记今仅存部分碑额,约为原碑额三分之二,躺在今汤泉惠济寺院子里。原碑额刻有阳文篆书“汤泉禅院之碑”六字,有边框,今“汤泉”二字已残,“禅院之碑”四字,清晰可辨。

(笔者所拍:汤泉禅院残碑)

  民国早期合肥人龚心铭是收藏家,也是具有较高水准的文物鉴赏家,他见过该碑,当时碑额、碑身皆完整,惟碑文多已漫漶不清,龚氏与之合影存真,并于该照片右上角题款,曰:“碑额阳文‘汤泉禅院之碑’,篆书清晰,文则剥蚀殆尽,直无一字可读。”并将该照片收录在所撰《浦口汤泉小志》一书中。

(龚心铭与汤泉禅院碑合影)

  韩熙载《汤泉院碑》文如下:

  (文略)

  据此文可知,惠济寺全然因温泉之利而草创。

  唐朝末年之天佑元年(904),江都开元寺僧惠镜因“倦于捧帙于讲肄”(不乐意每天都在开元寺里读经打坐),遂持钵出游,途经和州乌江县汤泉,见温泉雾气袅袅,游人如缕,喟然而叹曰:“多年来受佛教诲,只待有机会践行佛教慈悲情怀。此泉乃能祛除病邪,此地乃便惠济众生。若要弘扬我佛精神,舍此何往呢?”于是驻锡下来。

  不久,当地佛教信徒也逐渐云集而来。乡人秦岌、秦璩为信徒之首,深知惠镜上人用心良苦,乃一心追随。于是惠镜率领众人,择地于山之南麓,于两眼温泉之间,披荆斩棘,平整荒地,又化缘购置建材,兴建僧寮,既为师徒信众焚香礼拜之处,又为来此沐浴而道远难归的客人提供食宿之所。天长日久,声名渐起。始为茅屋,渐成“桂殿”;起初仅能“蔽病士之风霜”,终能“备游人之瞻礼”。

  唐末至五代十国(暨南唐),天下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惟长淮之表,大江之南,万里封疆,两朝清谧。人和岁稔,君明臣贤。外户不关,到于今日”。从唐哀帝天佑甲子年(904)至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惠镜在此相对安宁之地,住持此禅院近六十年(实为59年)。

  此六十年间,汤泉禅院渐成规模,山门巍峨,房舍俨然,庭院深邃,钟楼,堂殿,寮房,回廊,大小屋宇总六十间,塑造佛像四十余尊。粉壁丹楹,霞明月皎。香厨丰洁,佛事精严。前后供养来往僧徒万有余人,周边信徒,亦步亦趋,从善如流,如泉之赴壑。

  其间又获朝廷赏赐,敕造“汤院”七十多间,或许专用以接待四方信徒与游客前来沐浴。

  汤泉禅院因温泉而肇始,又因温泉而盛极一时。不久当朝皇帝(韩文未能明示,盖指南唐后主李璟)“嘉其苦节,锡以华钟”。从此,梵钟回荡,洪纤斯应。闻而悟道者,不计其数。

  至民国初期,庙中尚悬挂一座铜钟,无法确认它就是南唐李璟所赠的那一座,更无法知道它的下落了。

(惠济寺大钟,选自龚心铭《汤泉小志》)

  惠镜和尚自青年时期走出江都开元寺,筚路蓝缕,辛苦创业于此,而今垂垂老矣,仍布褐长斋,护戒无缺,勤心不渝。其“惠”竟能广“济”众生,以此自度,却有度人无数,“男女缁素,道路累累。呻吟而来,笑语而去。前后蠲除疾疹,二万其徒。”“又雅好宾客,谨於接对。”尤难能其贵者在于不管游人旅客身世如何,任你是轻车肥马、春风得意而来,或者是西风瘦马、憔悴飘零至此,皆宾至如归,待必平等。难怪乎乡闾耆老,地方百姓,甚至朝廷命官,皆敬之若佛。汤泉禅院其后被称为“惠济”寺,是否即根源于此?

  据韩熙载碑记,惠镜和尚有门徒九人,各尽所长,各有所司,和汝唱予,协助住持料理院中事务:慧登、师进二人典常住;慧深营供施;承规主功德;承矩、承俨、省真、承晦、承义四人应门户。

  韩熙载曾“左宦历阳”,历阳乃历阳郡之省称,北齐天保六年(555)改置和州。据南唐著名文士徐铉所作《韩熙载墓志铭》,“左宦历阳”是指其晚年因宫廷纷争而左迁和州司士参军,事发于中主李璟保大四年(946)之后,具体年份待考。韩熙载自述左迁期间,寓居佛庙(汤泉禅院)。镜公(惠镜)一日忽然而来,听其叙述来此建庙的历史,并“讽我刊石”(委婉地希望为之作碑),于是有此碑文,于是有此碑刻。但这篇碑记写作时间未必在保大年间(943—957),即韩熙载“左迁”期间,从碑文内容上推测,极可能就写于建隆三年(962),或稍晚。这一年,惠镜上人住持汤泉院已近六十年,已属风烛残年,于情于理,韩熙载都应当兑现寄寓禅院时的承诺了。

  “镜(惠镜)也惟仁,心真貌淳。麻衣粒食,苦思劳身。本愿云毕,斯文以陈。永永金石,传诸后人。”

  我相信,文末这段话并非阿谀之辞,表达的是作者真诚的赞美和美好的愿望,至于此“永永金石”,是否真的能“传诸后人”,则已属于愿望之外的未来历史了。

  这座寺庙,据《江浦埤乘》,北宋熙宁间(1068—1077)已名为“惠济院”,泉州晋江人漳南道人隐此,担任主持,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寥曾往访焉,事见秦观《游汤泉记》;元祐间(1086—1094)改名“惠济寺”。

  据宋人说法,寺庙大者为寺,小者为院。语见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可见,南宋时惠济寺规模已相当宏大。清咸丰间(1851—1861)遭寇毁,清末有所复建。后又被毁于“文革”动乱,以致成为一地瓦砾。今又复建,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惟不知将来命途如何。

  2022年10月17日

注:

①见《民国江浦县新志稿》第302页。《金陵全书·甲编·方志类·县志·民国江浦县新志稿》,南京出版社,2013年9月。

②龚心铭《浦口汤泉小志》,列入《金陵全书·甲编·方志类·专志》,南京出版社。

③引文不注明出处者,皆出自韩熙载《汤泉禅院碑记》,上下文同。

④ 南唐中主李煜于公元943年即位,改元保大(943—957)。

⑤和州:北齐天保六年(555)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 卷48引 《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北齐与萧梁)协和,故谓之和州。”

⑥ 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云麓漫钞》,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183—184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