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华紫邂逅普洱绿,当国际视野碰撞边陲实践,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产业之探、青春之遇在澜沧江畔徐徐展开。11月16日—21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名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师生,赴普洱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澜沧、思茅、墨江三地,在千年茶林里体悟生态智慧,在醇香咖谷中感受产业脉动,在创业村落里见证乡村振兴,用脚步丈量中国边疆的发展活力,用交流搭建跨文化的友谊桥梁。


澜沧寻茶

世界遗产里的共生智慧

11月17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景迈山,这片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林,近距离领略“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奇迹”。在层层叠叠的绿荫间,师生们认真聆听“林下茶种植”的传统技艺,探寻世居民族“林-茶-人”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坚守,让古茶林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沿着翁基古寨的青石板路前行,错落有致的青瓦木楼间,布朗族传统干栏式民居的榫卯结构、青瓦坡屋顶的营造技艺令人驻足,“就地取材、顺势而为”的建筑智慧,生动诠释了民族世代传承的审美理念与文化内核。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不仅是景迈山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来自俄罗斯的苏义国(Igor Sobolev)在深入了解“林-茶-人”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图景后,发出了由衷赞叹。

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千年茶脉・文明共生”的展陈脉络通过实物展品、互动投影等多元形式铺展开来。从茶树人工驯化到规模化种植的千年历程,从傣族、布朗族的茶神信仰到生态保护传统,在炒茶体验与春茶品鉴中,师生们沉浸式解码世界遗产的深层价值。



思茅品咖

创业热土上的青春奋斗

澜沧的茶承载着千年沉淀,而思茅的咖啡则洋溢着蓬勃新生。11月18日至19日,实践团在云雾缭绕的咖谷与活力迸发的创业街区,开启了一场“从种子到杯子”的产业探索之旅。

在沪滇协作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美丽星村・有风咖谷”,师生们沉浸式体验咖啡种植、采摘、加工的全流程,亲眼见证农文旅融合催生的乡村新貌;在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醇厚的咖香混合着山野气息,让大家切身感受了普洱咖啡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密码。

“大院1955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来自加拿大的学生艾枫华(Maria Edison)在走访这座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创业社区时,被红墙绿树间的“共建共融”氛围深深打动。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创意餐饮等业态在此汇聚,老建筑的城市记忆与青年的创意活力完美交融,成为思茅“创业之城”建设的生动缩影。

而在南亚科技创业园与老爪箐青年创业兴乡聚集地,一场场深度对话点燃了思想火花——从咖啡师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服务,从“咖啡+稻田”的创新业态到风雨桥民宿的多元经营,本土青年创业者的坚守与创新,让师生们切身感受到科技赋能与乡村振兴的碰撞融合。在咖啡手冲实践教学与创业座谈中,师生们围绕品牌打造、跨境合作等话题各抒己见,更对普洱咖啡“香而不烈、浓而不苦”的独特风味念念不忘。


墨江探路

多元融合中的振兴新篇融合

实践的最后一站,师生们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交织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师生们先后走进墨江文庙、北回归线标志园、碧溪古镇,穿梭于古老建筑之间,驻足于北回归线的地理奇观,聆听历史回响,探寻文化密码,详细了解墨江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创新路径,感受墨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孟弄乡隔界田、联珠镇克曼村,师生们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互动,亲眼见证整洁的村容村貌、蓬勃的乡村产业。一景一物、一言一语,都让大家真切感知到墨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与累累硕果,体会到发展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作为云南之旅的一段旅程,我真的很喜欢墨江,尤其让人动容的是这里的文化底蕴,亲眼见证、亲身感受后,更觉其魅力非凡。”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生付锦鹏(Vilas Annavrapu)说。


青春搭桥

让普洱故事走向世界

从澜沧古茶林的生态智慧,到思茅创业园的青春脉动,再到墨江多元业态的无限可能,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师生们的普洱之行,带着国际视野而来,在普洱的山水田园中,开展了一场“中国边疆发展”与“全球青年视野”的深度对话。

“我们希望让国际青年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普洱,也让普洱的青年创业者接触到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共青团普洱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来自10个国家的青年,带着对中国边陲城市的全新认知返程,他们口中“香而不烈的咖啡”“生机盎然的茶林”“充满活力的创业故事”,将成为普洱走向世界的一张张“活名片”。(来源普洱团市委青年发展部、宣传统战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