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郭威“黄袍加身”,再次建立周王朝
唐代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属于华夏正朔。
同时期的“十国”,如定都今日南京的南唐等,属于诸侯割据政权,等同于春秋战国以及汉代的诸侯国,故以“国”名之,这些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不能代表一个王朝,不可称之为“朝代”。
五代“后周”政权,是继“姬周”“武周”以后的又一个周王朝政权,它是由郭威建立,当时就称为“周”。后人为了与“姬周”“武周”尤其是“姬周”相区别,就用“后周”来表示。
(一)“黄袍加身”,郭威称帝建“后周”
在中国历史上,“黄袍加身”第一人不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是五代时期的郭威。
《旧五代史•周书一•太祖纪》注引《五代会要》有:“周,虢叔之后”。
虢叔是周文王的弟弟,季历的第三个儿子,他和哥哥虢仲都曾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两个叔叔为虢国国君,其中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称作东虢,虢叔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
由于“虢”“郭”音同,故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虢叔成了郭姓受姓始祖,郭威就成了虢叔之后。
传说郭威出生时,曾出现“赤光照壁,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异象。长大后,郭威是形神魁壮,趣向奇崛,爱兵好勇,但不事田产,从小就有干大事的志向。
后汉即东汉隐帝刘承祐的承祐三年(95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汉隐帝刘承祐因听信谗言,大肆诛杀权臣。汉隐帝刘承祐曾派人到邺都去诛杀邺都留守兼天平军节度使郭威,迫使郭威起兵造反,杀向京城汴京。汉隐帝刘承祐在京城外观战,汉军大败,自己又回不了城,在郊外逃跑途中,被身边随从郭允明弑杀。
刘承祐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他死后,众大臣决定立汉高祖刘知远的姪儿刘赟为嗣君,“入继大统”。但刘赟此时在徐州任徐州节度使。
在嗣君尚未到岗就位的情况下,由太后临朝称制。
恰逢此时,契丹入侵,河北告急,郭威受太后之命,率军北征。十二月一日,郭威率军离开京师,十二月十六日,军至澶州。
由于郭威的造反军队曾在攻陷京师后有抢掠行为,他们惧怕刘氏复立后会遭到清算,故在十二月二十日,出现“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要求郭威出来当皇帝的呼声。
郭威虽闭门拒绝,但“军士登墙越屋布入”,请郭威“为天子”。
事情愈闹愈大,局面混乱,“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有人甚至“裂黄旗”“以代赭袍”,直接披到郭威身上,“山呼震地”,要让郭威“黄袍加身”当皇帝。
郭威在万众之中,被折腾得“声气沮丧,闷绝数四,左右亲卫,星散窜匿”。郭威登上城楼后,稍得安息,诸军遂拥戴郭威南行,返回京师汴梁,准备让郭威即皇位。
这就是“澶州之变”,郭威成了中国历史上“黄袍加身”第一人。
关于“澶州之变”是否是郭威暗中授意所致,还是军人自觉所为,历来有两种认识。但从郭威后来的一次次讲话中,他总是要强调自己的“无奈”,应该是身边的军人共同强逼和希望所致。
据说当时黄河冰开始解冻,浮桥未构,当天夜里,北方寒风凛冽,等到天亮时,冰坚可渡,诸军遂济,众人称之“凌桥”。
说也奇怪,当郭威的人马全部过河后,冰面开始泮涣,时人称异。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吉人自有天相、善人自有天助”吧。
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后汉太后下令:“枢密使、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内外之任,剪除祸乱,弘济艰难,功业格天,人望冠世。今则军民爱戴,朝野推崇,宜总万机,以允群议,可监国,中外庶事,并取监国处分。”要求郭威“监国”。
但在二十八日的监国教谕中,郭威仍然告诉人们:“十二月二十日,将登澶州,军情忽变,旌旗倒指,喊叫连天,引袂牵襟,迫请为主,环绕而逃避无所,纷纭而逼胁愈坚。顷刻之间,安危莫保,事不获已,须至徇从,于是马步诸军拥至京阙。”
郭威以“监国”的身份再次向世人表明,他不是想夺后汉的皇权,而是被迫无奈的,他本人不想当皇帝。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内外将帅、藩臣郡守等,又相继上表劝进,要求郭威出来当皇帝。
广顺元年(951年)春正月,后汉太后下诰:“奉符宝授监国,可即皇帝位”。
登基当皇帝那一天,郭威自皋门入大内,御崇元殿,即皇帝位。
在就职制诰中,郭威对为什么将政权定名为“周”作了说明:
“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眇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可改汉乾祐四年为广顺元年”。
郭威寻根溯源,视姬周王朝的虢叔为祖先,故将自己建国的国号又定为“周”,以示不忘根本。
后世为与姬周相区别,称郭威建立的“周”为“后周”。
束有春2025年11月2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