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则天“周”王朝得名应与采用“周历”有关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周”,女皇武则天闹“革命”,给李唐王朝横切一刀,建立起她的“武周”王朝,很值得回味。

  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武则天自从唐高宗李治显庆年(656年)后,因李治身体“多苦风疾”,无法正常上朝训示、批阅奏折,致使“百司表奏”皆由“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则天武天后处理,其威势与李治无甚差异,时称“二圣”。

  到了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仍然“临朝称制”。

  第二年即公元684年,武则天连续废立了李显、李旦两位儿皇帝,同时也就连续废弃掉了“嗣圣”“文明”两个年号,换成自己喜欢的年号“光宅”。

  与此同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准备取代李姓皇帝,自己直接来做皇帝。

  (一)采用“周历”建立武姓“周朝”

  到了公元685年,武则天改年号为“垂拱”。她要垂手听政,如同北斗星一样,让众臣如同众星,对她拱卫朝拜。

  又过了四年,她又改年号为“永昌”;接着又改为“载初”(689年)。同时要求国家依照周王朝的历法即“周历”来运转:

  “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即以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样,比以建寅月(即农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提前两个月进入“正月”。就这样,永昌元年十一月就变成了载初元年的正月。

  到了载初元年九月(690年),武则天开始大胆地革李唐王朝的命了。她将李唐王朝国号直接改换成“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武周”政权。同时改元“天授”,告诉世人,她建立的周王朝是天意授予决定的,任何人无权也无法干涉。

  武则天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周”,原因多种,但主要的还是与她在全国推行采用“周历”纪年有关。

  到了圣历三年(700年)冬十月,“改一月为正月,仍以为岁首,正月依旧为十一月”。这种改一月为“正月”,应该是受了《春秋》“春王正月”纪年用语影响。我们今人仍称农历一月为“正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女皇帝,这是她对李唐王朝的“革命”取得的成果,其意义不亚于商汤用武力推翻夏王朝、武王用武力推翻商王朝的“汤武革命”,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则天革命”,是一次继“汤武革命”之后出现的又一次江山易主的“革命”。

  就这样,李唐王朝被活生生地摁下了暂停键,这一摁就停摆了15年之久。

  (二)频繁更换“年号”是思想政治混乱的体现

  从天授元年(690年)到长安四年(704年)的前后十五年中,武则天除了行使皇权、处理天下大事之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元,更换年号,在十五年中就十三次改元。她不仅创下了女性当皇帝的纪录,也创下了历代皇帝在任期间,更换年号最多的纪录。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中国历史上出现年号,最早应该是从西汉武帝刘彻的公元前“建元”开始。

  年号意义非常广泛,有的是表达统治者的祈求意愿,有的是表示对吉相瑞兆的纪念,有的是表达对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等纪录等等。

  年号的含义一般都是正能量的,政治色彩深厚,往往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向臣民们发出的一种精神召唤。

  也有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的,如明王朝。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年号,但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承认,只承认“宣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除武则天以外,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是李唐王朝的唐高宗李治了,前后有14个年号。

  而李治的这份创世纪录,也与武则天有关。除了第一个年号“永徽”是李治做主所为,其他13个,都应该是武则天作为“二圣”之一所为,或者是“二圣”共同商定的结果。

  如果加上武则天建立“武周”王朝所用的十三个年号,武则天一生使用了二十六个年号,可谓过足了皇帝瘾,也过足了玩“文字游戏”的年号瘾。

  年号的文字一般是以两个字为主的名词,很少出现一个字或三个字以上的。但武则天使用年号却不受这个规矩限制,有时出现四个字,如“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武则天不拘传统、不守章法、率性而为的人性特点。在武周王朝出现思想混乱、朝令夕改、忠奸不分、政局动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由“则天大圣皇帝”回归“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于神龙元年(705年)春正月,在年老体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才考虑将皇权还给李家,让自己的儿子李显官复原职。

  神龙元年二月,唐中宗李显“复国号,依旧为唐”。李唐王朝又得以复活,被摁下的暂停键又得以重新启动。“武周”政权结束,“李唐”王朝归来。

  李显给老母亲上的尊号是“则天大圣皇帝”。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生命临终前,武则天命令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以83岁高龄去世,最后以皇后的身份安葬在李唐王朝的乾陵,与李治继续做伴。

  对于武则天的评介,《旧唐书》“史臣”是这样说的:

  “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

  认为武则天比战国时楚国的郑袖设计陷害魏美人、汉代的吕后残害戚夫人还要恶毒:“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葅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妬妇之恒态也”。

  武则天的“武周”王朝虽不能与姬周王朝同日而语,但通过她将政权取名为“周”这一点,说明周朝文化对后世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姬周时代产生的“三礼”及《周易》《诗经》《楚辞》《春秋》“三传”和诸子百家思想,标志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始初阶段,就已经塑造得非常完美,从此以强大的基因对华夏文明产生久远深厚影响。武则天的“武周”政权,也可以视为是受周文化“历法”文化影响的一次外在形式体现吧。

  束有春2025年11月1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