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也是明清时期浦口城的显姓大族。《江浦埤乘》著者之一夏锡宝即出自浦口城夏氏。
浦口夏氏始迁祖夏彦清,明初庐州舒城(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行伍出身,官至江南都指挥使(正二品衔),《江浦埤乘》卷二十四有传,云:
“夏彦清,本庐州舒城人。少读书,慷慨有智略,兼善击刺。洪武中,官指挥。永乐初,从大军北征,积功至江南都指挥使。南旋,抵京,爱浦子口山川秀美、风俗朴厚,因家焉。封龙虎将军,子孙袭职。”
夏彦清之后二三两代(子孙)情况不详。第四代夏宝,第五代夏忠,第六代知名者夏时良、时晖、时令、时寅等,四人皆生活于明代中后期。其中,夏时晖,字葵石,诸生,以例贡任天长县教谕,两举乡饮。
“时”字辈下,有夏鼎,字象也,时晖之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选贡,崇祯六年(1633)中举人,历官青阳、吴县教谕。
有夏畴,时良之子,字君锡,嗜学敦行,工文章,与同里丁峻飞、吴之枢号“浦中三杰”。晚遭乱世,绝意仕进,筑“沿溯楼”,藏书数万卷,以授徒为业,在书斋里读书终身。
夏畴之子夏钦(字肃斯),夏鉴(字冰如),皆为诸生,有声誉;夏镇(字盘如),夏锜(字足三),以孝友称。
“金”字辈为浦口夏氏第八代,除夏钦等四兄弟,尚有夏金,乃夏鼎之子,字山甫,为人端庄恬适,凡里中善举,必极力倡为之,人称“善士”,被举为乡饮宾(县政府邀请当地德高望重者出席的宴会,年底举行,一年一次)。其弟夏鋈,字白子,诸生,卓卓有文行。其子夏澧,字子发,亦诸生。
夏金从弟(堂弟)夏钺也是地方名人。钺,字眉雪,号退庵。早岁游庠,喜吟诗,爱游览,尝从同乡吴之枢宦游浔阳,纵观匡庐、禹穴、彭蠡诸胜,题咏成帙,著成诗集《浔阳游草》《越中吟》两种。年老辞归,吴之枢分俸赠之,不受,人重其德。夏钺仅有一首诗传世,题为《黄悦岭》,见《江浦埤乘》卷二:
茅舍凌空出,参差倚翠微。
危桥丛木阻,幽涧落花飞。
野衲和云宿,山樵带月归。
此中堪小隐,入望半烟扉。

(网络图片:山泉)
至第九代为“水”字辈,已进入清朝早期。知名者夏汧,夏镇之子,字子来,庠生,精研《诗经》之学,其子夏枞能子承父业,亦精诗学。
夏钺之子夏濬,字子长,号导川,岁贡生,住在浦口城西门里红土冈下,曾筑蕙亩堂,于庭前阶畔遍植蕙草,刘岩为作《蕙亩堂记》。文曰:
夏导川先生有堂在城之西偏,环其阶之所种皆蕙草也。余诵《离骚》之首章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通义》云:“蕙似兰而异种,其味如蘼芜,俗所谓零陵香是也。”夫兰与蕙为君子之所珍,黄涪翁(黄庭坚)开牗于东西,东养兰而西养蕙。然物之可贵爱者,常自托于深山穷谷之间,无人采之而羞以自献也,及人欲取而殖之,贮之以磁斗,莳之以绮石,沃之以汤茗,然犹不能以茂且芳。而至于菉葹萧艾①之盈于吾前者,虽锄而去之,不旋踵而即生,吾不知其根株之何自而固也。抑《骚》又有言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然则物之美者不徒不易生,而且时时为物之恶者渐染而移之,若是其可畏也。彼屈子虽不得于其君,然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曒然泥而不滓者,此其所以不自以为兰则自以为蕙也。今先生以“蕙亩”名其堂,殆欲勤而艺之,去他种焉,勿使滋殖也。呜呼,斯其有屈子之心也哉!
刘岩是康熙年间大才子,这类短文虽属信手拈来之作,然而激励同乡前辈老当益壮、去芜取精之用心蔼然在也。夏濬亦果然品性高洁,屡辞乡饮,年八十四,无疾而终,有著作《武经解》《夏氏宗谱》等,已佚。
“水”字辈尚有夏洵(字子信)、夏澧、夏澎等人。澎,字飞涛,工书。
此后为“木”字辈,为浦口夏氏第十代。这一代人才济济,如夏本梴,濬之子,字延木,工诗,著有《延木诗删》。夏本权,字可经;夏本树,澎之子,字玉临,俱诸生。又有夏枞,前文已提及,字采悬,岁贡生,与乃父汧皆精研《诗经》之学。夏氏与浦口城大姓崔氏互有往来,崔氏先祖也建有藏书楼香樾榭,夏枞常坐在自己先祖所建藏书楼(沿溯楼)里,慨叹学业荒芜、功名无成,曾作诗《香樾榭》云:
樾园富图史,祖德后人承。
沿溯三千轴,嗟余读未能。
“木”字辈最著名人物乃夏人畏,字庄临,祖锜,父洵,家底丰厚而好施舍,遂逐渐中落。据《江浦埤乘·夏人畏传》,人畏幼有大志,及长,处事光明,立心慷慨。家族世袭有黄快船差(承担朝廷漕运差使,亦可出钱以代),按惯例,需由长房长孙递补,当然也可由族内商议公派。人畏念及子侄辈皆习儒业,恐怕受役有妨读书,乃独自承担快务二十多年,人疲财亏,受累无悔。夏人畏骨子里还是一个书生,著有《江干纪事》一书,记载乾隆以来佥快领运事最多,史料价值很高,惜不知是否存世。船夫而能著述,成书而又失传,怎不令人惋惜!
古语善有善报,夏人畏之后,子孙繁衍孳息最旺、也最久远,其他各支渐有凋零之势。
人畏之子夏华,字稷芳,克承父志,青年时期伴随父亲走南闯北,却时刻不忘书本,胸怀宽阔而心思细腻,晚年居浦口城板桥巷,著《板桥杂记》二卷,是书记载其生平游历见闻之事,多有令人慷慨悲歌之笔,可惜亦散佚。
华之子、人畏之孙夏昕,字启东,为人落拓不羁,诚朴不欺,人称长者,年八十有四,无疾卒。夏昕之族弟夏晧,殷富而英年早逝。此为“日”字辈,其下“朝”字辈,为浦口夏氏第十三代,知名者朝辅、朝坐、朝仁、朝柱、朝法等。
夏朝柱,字位屏,号云峰,因父亲夏昕长期客游和州一带,家里就靠着母亲朱氏替人做针线活糊口,子女六人,常一天仅举火一次。朝柱为太学生,好读书,有气节,少年时,曾路过亲戚家,饥甚,亲戚供食时辞色有傲慢之处,朝柱推案拂袖而去。
其远房叔辈夏晧深器之,召至家,课之读书,不久病重,临死以幼子朝法托付焉。朝柱经营其家政十四年,拜族叔遗像曰:“侄受叔命,持家教弟,今弟已成年,敢告!”又以管钥还付朝法,曰:“汝好自为之,毋坠先人业。为兄我亲老家贫,这就去自谋生计也。”待家稍裕,朝柱迎父归,侍奉二亲备极色养。其妻朱氏贤孝,多资内助,协助丈夫倡立生生(抚育孤儿)、敬节(救济寡妇)、义济(消防等)诸善举,创立宗祠,与族兄朝辅、朝坐、朝仁共修族谱,寻找历代先祖坟冢,悉得之而封树焉。生平待人接物和易,然而极有原则,不失崖岸。曾大字抄录理学家邵雍“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悬挂堂上,以为自勖。
朝柱喜吟诗,七十岁时,作诗《七十自述》,感慨平生:
无端旧感复新愁,阅历惊心七十秋。
寒暑磨人催短鬓,烟云过眼叹浮沤。
偶撄小恙艰行步,略似匡床作卧游。
吟就诗篇烦闷破,篝灯往事数从头。②
朝柱又善绘画,晚年曾绘《独立图》,以表明其人生态度。邑人马尧年为作《题夏云峰先生<独立图>》诗二首,云:
向阳富贵花俱谢,背日檐梅气忽蒸。
桑梓近来桑海变,似君成立几人曾?
其二
备尝辛苦历穷途,不借人扶乃丈夫。
一事无成翻自笑,今吾仍是旧时吾。
诗人赞佩夏朝柱一生备尝艰辛,却始终保持高洁的品质,看似一事无成,却能善始善终,实为人生之“大成”!夏朝柱享年七十有八,著有《云峰遗稿》。
夏朝柱几个堂兄弟皆诸生,学问上各有所成:朝辅,字济川,取与不苟,精毛郑学;朝坐,字理堂,敦品绩学,善诱后进,著有《字学拾遗》八卷、《本草核真》等书;朝仁,字雨人,工制举文,善诗词;朝法,字守愚,胸次清旷,喜吟咏。道光初里人议建义冢(为穷人或外来客死者无偿提供墓地),朝法著文《义冢议略》,谓义冢宜别男女,请分为二区,众从之。
朝法在浦口城外宣化桥东(今浦口泰山庙西)筑有花园,额曰“杨柳湾头”,读书、写作、吟啸其间,著《杨柳湾头笔记》四卷、《杨柳湾头诗草》一卷。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三十六收录其中一首,题为《宿王九远山嘉槐斋中》:
珍珠桥外屋三缘,绿映蔬畦野趣便。
月影到门无限水,雨声留客有情天。
嗜茶成癖何须酒?攲枕谈玄欲证仙。
待晓窗边揩眼望,是谁花里袖笼鞭。
珍珠桥,在浦口城西门外大街。
夏朝柱诸兄弟皆能诗,幸赖金陵朱绪曾等人所编《金陵诗征》得以保全其万分之一。该书卷三十六录有夏朝仁诗一首《过大新庵》:
山送青千叠,云迷白几层。
寺藏惟见竹,院冷不逢僧。
落果猿常戏,吟诗鸟似应。
我来闲坐久,无语佛前灯。
卷四十录有夏朝坐诗《和金愚泉赴石梁馆》:
奚囊佳句伴轻装,一路山川送石梁。
问字竟能逢旧雨,吟诗喜得话家乡。
多情只有窗前月,百感还增鬓上霜。
同是天涯悲作客,名园花草慰衷肠。
夏朝柱之子侄为“锡”字辈,是为浦口夏氏第十四代,知名者有锡麟、锡宝、锡嘏、锡五、锡九、锡年、锡蕃、锡源等。
先说说锡九。锡九,夏朝法之子,字子如,能诗,工书法,以廪膳生终,著有《井香书屋稿》。锡九还是一个慈善家,咸丰年间浦口城各处慈善堂均化为兵燹,夏锡九与同里周宗邰等老先生倡复“敬节堂”,劝捐筹款,不遗余力。道光六年(1826)旱荒,诸贫嫠(守节寡妇)赖以存活。王贞孝烈女不肯受辱,为粤贼所杀,当时匆匆藁葬城西,是年三月,锡九等人为之备棺而改葬焉。
锡九之兄锡五,所知不多,仅存《过降福庵》诗一首,在《江浦埤乘》卷三十九。降福庵,旧在浦口攀龙门外。庵外有古松一株,阴蔽数亩。诗云:
楼倾钟卧僧何在?碑古苔生字不存。
惟有归鸦还绕树,断烟零雨噪黄昏。
锡麒,字石生,诸生,著名于道光年间,据《江浦埤乘》,锡麒“从上元唐大沛游,后与阮垕、叶廷銮等角艺,颇著文名,侯甲瀛、王双璧皆其高第弟子也”。
最后来说夏锡宝。夏锡宝(1831—1893),字丙亭,朝柱之子,二十岁为县补廪膳生,咸丰三年(1853)三月,太平军占领江宁府及其属县,锡宝投笔从戎,先后参与都统德兴阿、将军都兴阿幕僚工作,直至战争结束。同治三年(1864)锡宝参加江南省甲子科乡试,中副榜,入北京国子监(太学)肄业,凭其文章与人品为吴县冯桂芬等人所激赏。初仕直隶州州判,援例改训导候选。同治十一年(1872),庆字军驻扎浦口,渠帅吴长庆珍惜而招募地方人材,锡宝候选赋闲,遂加入其幕府,直至光绪六年(1880)“庆字军”调往山东。其间得以结识稍后入幕的南通张謇,时张謇二十多岁,而夏氏已四十六,二人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锡宝去世三年后,张謇始闻噩耗,为作《江浦夏君丙亭墓志铭》,感佩锡宝为人慷慨,关心国事而且有知几之见。
锡宝一生著述颇多,有《南北朝八书二史异同》《群经杂识》《癸戌杂述》《南游诗抄》《邗江诗抄》《鸿雪录》《采芹录》《黄快始末》《汉宋小学斋诗文集》等等,最著名并永垂后世者当然是地方志《浦纂》。这部书后来与石碛镇人侯宗海所著《江浦备征录》合编而成《江浦埤乘》。
值得注意的是,在锡宝编纂《浦纂》过程中,其弟锡嘏有全程参与之功。据《浦纂·上元顾云序》,锡宝“与弟锡嘏(字子纯)自为师友,多所涉猎,载籍所具及碑版、谱牒关邑中故实者,辄甄录而排比之。阅十数载,成所谓《浦纂》若而卷,类邑志所未备也,而子纯与搜辑尤勤”。可见《江浦埤乘》之成就,锡嘏亦功不可没也!
夏锡宝有子三人:鸿铭,府学生;鸿章,县廪膳生;鸿翥,国子监生,而生活时代已进入风雨飘摇的民国时期了。
2025年11月4日
【注释】
①菉葹萧艾:皆常见杂草名。菉:荩草;葹;苍耳;萧艾:艾蒿,臭草。
②录自《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