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镇“鸡排哥”、成都夜市“画饼姐”、芜湖“捏面人”等小摊贩接连爆火刷屏,成为网络热议焦点的同时掀起阵阵消费热潮,网友纷纷表示自家城市也有“某某主理人”啦。从去年的人民理发师晓华、粥饼伦鸡蛋灌饼到如今的鸡排哥家族、乡村咖啡老板,走红的“地摊经济”让我们看到——小摊贩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需求,一头连着城市烟火气和消费活力,在促进就业、刺激消费甚至拉动城市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生意”爆火,在于一份打磨产品的“匠心”。地摊经济种类繁多,为什么有的产品脱颖而出、门庭若市,有的却昙花一现、反响平平?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产品竞争力,一味复制模仿、追求风口会导致大量同质化、流水线型产品出现,从而缺少对产品的细节打磨和创新创造。“鸡排哥”主动公开食材制作过程并出示监管局检测报告,使简单的小吃升格为品质的代名词;“雅雅辣卤”一条记录孩子开心吃卖剩卤菜的日常视频,让网友看到了食材安全保障的“活招牌”;“蛋烘糕”叔叔出摊前一丝不苟地做好消毒工作,被称为“劳斯莱斯式服务”;芜湖捏面人三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手法,将非遗技艺与时代潮流创新融合……他们的成功可以看作一种“工匠精神”的市场回报,当快餐文化、速成主义大行其道,商家依旧坚持以真诚态度、时间积累对待最普通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也愿意为专业付费、为品质买单。

“主理人”出圈,源于一份贴近需求的“暖心”。在物质条件大幅提升的今天,消费已从简单的功能需求转向服务需求、情感需求。“鸡排哥”最先出圈的便是那句“做完你的做你的”,这种幽默风趣的互动式销售,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怀,纷纷表示“6块钱的鸡排买到了600元的情绪价值”。成都“画饼姐”将美术专业的功底融入煎饼制作,在高温铁板上定制出客人喜爱的卡通形象,每一张煎饼翻面时都迎来满满的“哇”声,很多顾客拿到手都舍不得吃。这些出圈的小摊往往都精准猜中了顾客的情感需求、精神需要。当快节奏、工业化的产品摆满货架,小摊主不仅提供商品,更打造了情感连接的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与心理慰藉,给普通的商业活动添以人文关怀,让消费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定制、被尊重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个“主理人”的出圈不仅仅是营销的胜利,更是服务消费、情绪消费赢得市场与人心的成功实践。

“地摊热”长红,成于一份持久经营的“恒心”。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景德镇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78%,其中因鸡排哥专程而来的游客占比达21%,“地摊经济”的爆火程度可见一斑。只是流量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是否能够将“流量”转变为“留量”,是每一位爆火摊主、每一座城市面临的考题。要实现从“一时红”到“一直红”的转变,需要商户保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心态,既能够在日常经营中秉持初心,同时在爆火时承接流量,落幕后持续耕耘,真正用好热度和流量为自身品牌赋能。地方政府也应从“一人带火一座城”的故事中汲取经验,依托“放管服”治理模式做好后勤保障,因地制宜将地摊经济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做好“地摊热”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半篇文章”,让地摊经济从“尝鲜”变为“长红”。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创造力都需要被珍视,每一次真诚的坚守都应当被守护。当“烟火气”与“现代感”实现平衡,“小生意”与“大民生”互相成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条热闹的街市,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温度的社会生态。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编辑:陈 霞审核:刘军波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

原标题:《洪声E评 | “小摊贩”里的“大民生”》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