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虽然信任释道安,但是,根本听不进释道安的劝阻,还是要坚持他实现华夏一统的宏伟理想。
苻坚对释道安说:我征伐东晋,原因“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天生蒸庶,树之君者,所以除烦去乱,安得惮劳!”
他明确向释道安表露自己的心愿,征伐东晋,不是为了领土扩张,也不是为了人口众多,而是为了“济苍生”于水火,实现其“混一六合”的远大宏图。他又给自己戴高帽子,认为百姓黎民称他为君,那他就不能辜负黎民百姓的期望,所以他再苦再累也不怕。
作为政治野心家,苻坚竟然装出了一副悲天悯人的伪善面孔。
释道安见劝说不了这个氐人出生的苻坚,也只好退一步,建议苻坚:“若銮驾必欲亲动,犹不愿远涉江淮。可暂幸洛阳,明授胜略,驰纸檄于丹杨,开其改迷之路。如其不庭,伐之可也。”
释道安希望苻坚,如果征伐东晋,就请苻坚从长安移驾向东到洛阳,在那里指挥前线作战;到了洛阳后,先给丹杨郡即东晋政权所在地的建康城送去信函檄文,希望他们能主动到秦庭来臣服;如果东晋还是不愿意臣服,再攻打也不迟。
但苻坚还是不予采纳,执意孤行,要开打,就一步到位。
由此可见,他之前所谓征求朝野意见的做派,实质上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政治操弄和作秀而已。
后来,苻融及尚书原绍、石越等人又前后数十次上书面谏,但苻坚始终不听。
再到后来,苻坚最小的儿子苻诜也站出来谏阻,被苻坚以“孺子言”而拒绝了。
苻坚打着“混一六合”、一统天下的幌子,准备强行发动对东晋战争。
其梦想能实现吗?
三.前秦百万大军千里长阵齐圧境,东晋“风流宰相”无计可施唯弈棋
东晋王朝是由司马氏于公元317年在今天南京建立的,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
苻坚准备发动战争时,东晋已进入孝武帝司马曜时代,辅佐朝政的已经不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他们了,而是“江左风流宰相”谢安。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夏五月,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入侵东晋,向东晋宣战。
苻坚先是在全国大搞征兵活动,规定: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弟年二十以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良家子弟最后组成了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
这些良家子弟皆为富饶纨绔子弟,他们根本不懂军旅之事,只知道一个劲地说一些谄谀奉承之类的话,以迎合苻坚心意。
到了八月,苻坚正式调兵遣将:
派遣阳平公、征南大将军、胞弟苻融督骠骑张蚝、抚军苻芳、卫军梁成、冠军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
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州、梁州诸军事。
苻坚对姚苌说:“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
左将军窦冲听了后,很不客气地当着苻坚的面就说:“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
苻坚听了,只是默然而已。
另一边,鲜卑出身的慕容楷、慕容绍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他们三者是慕容家族的叔侄关系,慕容垂听了二位侄子的奉承话也不反感,反倒说“是啊,没有你们帮助,哪能成功啊。”
由此可见,前秦军队在未出发前,就各怀鬼胎,各自打着小算盘。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苻坚的前秦政权最终被羌人出身的姚苌给取代了,姚苌在杀死苻坚后,建立了“后秦”政权。当然,这是后话了。
再说苻坚,亲率戎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从长安向东、向东南的晋王朝进发了。只见旗鼓相望,浩浩荡荡,前后长达千余里。
除了苻坚亲自率领的队伍,还有其他几路人马,分别从其他地方出发,齐向东晋压来。但这也暴露出了战线太长、指挥难以统一、后方空虚等问题。
到了九月,苻坚的队伍已经到达项城,而从凉州出发的秦军才达咸阳。在蜀、汉的前秦兵力也开始顺流而下,而幽、冀之兵已经到了彭城。
这样一来,东、西兵力相隔万里,水陆齐进,仅运漕粮的船只已达到万艘。
阳平公苻融亲率的三十万军队已经先期抵达颖口。
粗略相加,前秦这次出动了骑步兵,兵力达一百四十多万。
大兵压境,东晋王朝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都下震恐”,朝廷与百姓均惶恐不安。
当年的南京城,已被恐慌完全笼罩,战争阴影密布,百姓们感到大难即将临头。这一劫,能避免得了吗?
束有春2025年9月30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