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中学、大学历史教科书或一般历史读物都会提及。
这场战役发生在1640多年前的公元383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最为严重的东晋及“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
作战双方,一方是定都长安(今西安)、日益强大的“前秦”国;一方是定都建康(今南京)、拥有江东之地的东晋王朝。双方交战的终结地点,在今安徽省境内的“淝水”(亦作“肥水”),故称“淝水之战”。
对于“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往往被冠以“以少胜多”的美名,同时对谢安及其谢家军褒奖有加,而对在这场战争中让东晋取胜的关键人物——朱序,却很少被后人提及,或知之甚少。朱序,为东晋取得最终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一.苻坚为“统一”执意对东晋宣战,秦庭争论纷纭只是走过场
前秦是由氐族人苻洪于公元350年建立的政权。苻坚于公元357年弑杀“残虐无度”的前任苻生,僭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
《晋书•苻坚载记》称苻坚为人是:“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化盛隆周,垂香千祀”,其雄才大略胜过汉代的“二武”即汉武帝刘彻与光武帝刘秀。
自“永嘉之乱”后,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出现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盛世景象。自京城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
“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彥云集,诲我萌黎。”
这绝对是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富庶、百姓安康、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国度。
在先后灭了前燕、前凉、仇池国、夜郎国、代国及占领了西南的邛筰之地后,关东、巴蜀、西域诸地均入前秦版图,当时只有东晋政权统辖的江东之地不在前秦版图内。
苻坚当了二十来年的皇帝,有了要一统天下的野心,或曰雄心,这也就有了后来到公元383年亲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的举国军事行动。
这种举全国之力的军事侵略行动,苻坚是酝酿了很久的,朝廷也是存在着战与不战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这天上午,苻坚召集群臣开会,他信心满满地对大臣们说:
“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一想到东晋没有臣服,国家没有统一,苻坚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发动战争,征讨东晋。
他接着将前秦的军事实力盘算了一下,对众臣们说:“略计兵杖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
苻坚要亲率97万大军,去攻打还未臣服的“南裔”东晋王朝了。但还是要征询一下众大臣意见。
苻坚话音刚落,秘书监朱彤第一个发言。他说:
“陛下应天顺时,恭行天罚,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若一举百万,必有征无战。晋主自当衔璧舆榇,启颡军门;若迷而弗悟,必逃死江海,猛将追之,即可赐命南巢。中州之人,还之桑梓。然后回驾岱宗,告成封禅,起白云于中坛,受万岁于中岳;尔则终古一时,书契未有。”
自古就不乏拍主子马屁的大臣,很明显,朱彤是支持苻坚发动对晋战争的,并且坚信是有征无战,即不用动什么军事力量,就能让东晋臣服。
朱彤还想像东晋皇帝到时束手就擒的样子:口衔玉璧,手牵着小山羊,用车子拖着棺材来向苻坚认罪投降,承认自己罪当死。
他甚至还认为,把东晋打败了,原先那些“衣冠南渡”的中土人士可以回归桑梓故里了。
苻坚听后,当然“大悦”,高兴坏了,说道:“此乃吾之志也”。
但是,左仆射权翼站出来了,坚决反对,说到:
“臣以为,晋未可伐。当年因商纣王无道,天下离心,八百诸侯不谋而至,周武王犹曰:‘彼有人焉’,回师止斾,仗暂时不打了,纣王的位置让他继续保留着。但当微子、箕子、比干‘殷三仁’被分别或诛或流放后,周武王知道商纣王已失去天下人心了,所以才奋戈牧野,打响了‘牧野之战’。现在的情形是:东晋执政者虽然能力有限,但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还有谢安、桓冲等,他们都是江表伟才。由此看来,晋有人焉。我听说和谐团结就能打败敌手,现在东晋政权和谐团结,未可图也”。
苻坚听了权翼反对的声音,沉默许久,很不开心地说:“诸君各言其志吧。”大家各抒己见吧。
太子左卫率石越接着说:
“吴人恃险偏隅,不宾王命,陛下亲御六师,问罪衡越,诚合人神四海之望。但今岁镇星守斗、牛,福德在吴。悬象无差,弗可犯也。且晋中宗,藩王耳,夷夏之情,咸共推之,遗爱犹在于人。”
石越话中的“镇星”即指行星“土星”,斗星指“北斗星”,牛星指“牵牛星”。意思是说,土星已经运行到北斗星与牵牛星之间了,这一块的“天文分野”是对应吴越地区,即东晋所在地域。天象表示出吉祥,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有福报。所以,石越反对在这一年发动对晋战争,因为天象已经显示了。
在石越的话中,“前秦”属华夏正宗,东晋只是“藩国”,晋中宗司马睿只是个“藩王”而已。那时的东晋,在华夏版图上应该是没有主导地位的,建康城的都城地位就更是不足挂齿。
石越接着说:“晋国有长江之险,朝廷无昏贰之衅。臣愚以为,利用修德,未宜动师。孔子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愿保境养民,伺其虚隙。”东晋拥有长江地势之利,朝廷君臣团结,所以石越主张,通过“修德“以吸引对手来臣服,或等待时机成熟了再议。
苻坚听了石越的话,再也沉不住气,开始反驳了。他说:
“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吴王夫差威陵上国,而为越王勾践所灭。孙仲谋(孙权)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旅,投鞭于长江,足断其流。”
苻坚认为,天堑长江不能构成外在进攻的障碍,他列举了春秋吴国与三国时吴国被灭亡的事例后,用“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兵雄马壮,其实力是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越国和西晋,言下之意,他苻坚更容易拿下今日之东晋的建康城。
“龙骧”是指西晋的王浚,他曾被司马炎任命为“龙骧将军”,率战船攻破孙吴政权的都城建业。
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有:“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就是描写当年石头城被攻破、东吴被灭亡的历史。
但是,石越仍然不同意苻坚的观点,他说:
“臣闻商纣王为无道,故天下患之。吴王夫差是淫虐之徒,孙皓是昏暴之君,众叛亲离,所以他们被打败。现在的晋国国君虽然少德无能,但还没有像夫差、孙皓那样有罪过。”石越希望苻坚能够“厉兵秣马,广积粟粮,以待天时”。
朝臣各抒己见,议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苻坚在听取了众大臣不同意见后,直接亮明自己的态度,说:“所谓筑室于道,沮计万端,吾当内断于心矣。”他心中早已有了主张。召开朝会,听听众大臣意见,看似民主,实质上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
苻坚已经暴露出了他那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束有春2025年9月2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