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二年(1427年),明朝军队在与交阯的战斗中,伤师损将的还有“倒马坡”一战。
据《明史》卷一百五十四《柳升列传》记载,宣德元年冬天,成山侯王通征讨黎利(越南后黎朝开国君主)失败。
朝廷又命柳升为征虏副将军,充总兵官,帅步骑七万,与黔国公沐晟联合前往讨伐。
当时,“贼势已盛,道路梗绝”,信息不畅,朝廷很久得不到交阯前线奏报。到了宣德二年六月,明朝军队到达“倒马坡”这个地方。柳升与百余骑先驰度桥,谁知桥遽坏倒塌,后队不得跟进,明朝军队一下子被分割为两段,一个在河这边,一个在河那边,前后不能照应。
原来,桥梁早已被反贼破坏了。
这时,“贼伏四起”,喊杀声一片。埋伏在桥两侧的交阯军队突然冲杀了出来,明朝军队很快陷入混乱之中。
将帅柳升在伤突围时,不幸陷入泥淖中,中镖而死。
明朝政府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到了第二天,反贼愈集愈多,与明朝官军展开殊死战斗,并且,“贼驱象大战”。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大象组成的“象军”又开始上阵冲杀了。
一时间,明朝军队阵地大乱,反贼反而向明朝官兵大呼:“降者不死!”劝明朝军队投降。
但见明朝官军,或走或死,无投降者,最后是全军尽没。
柳升率领的明朝军队战败后,沐晟的部队已无法前进,只好退师还巢。
再说成山侯王通,因为孤军无援,战败后,惶恐失措;现在,前来接替他职位的柳升军队又遭全军覆没,他还没有等到呈报朝廷批准,就主动向黎利求和:请求允许明朝军队退出交趾。
黎利当然接受这个提议。双方筑坛盟誓,明朝“遂弃交阯”。
明宣宗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让其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交阯国在回到明朝版图二十一年后,明朝政府又不得不暂时放弃。
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由于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安南内部的矛盾,安南首领“莫登庸”遣使者至镇南关,请求向明朝投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
到了第二年即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正式纳地请降,献上地图和金银珠宝等物。
嘉靖皇帝准其投降,取消了原先进攻计划,令广西布政司颁赐《大统历》,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
安南国被降为安南都统使司,由原来的属国身份降到属地身份,将其十三道改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由都统黜陟、全权统一处理政务。自此,一直到明朝灭亡,安南暨交阯国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上的一个行政自治地区而存在着。
大明王朝凭借强大国力,震慑安南,逼其降伏。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束有春2025年9月13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投稿邮箱:
投稿邮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