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司马氏东晋政权的“衣冠南渡”者中,有以王导、王敦兄弟为代表的王氏家族集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有以谢安、谢玄为代表的谢氏家族集团,人称“王谢”;另外,应该就是以桓温、桓玄为代表的桓氏家族集团了。
晋室南迁后,司马氏皇家政权较弱,权臣过于强势,导致东晋王朝早期,相继出现“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到了中晚期,又出现“桓玄之乱”,使这个政权从内部一次次严重受伤。“王敦之乱”“苏峻之乱”虽被平息,但“桓玄之乱”却导致取代司马氏东晋政权的“桓楚”政权产生。
向上推三代,桓玄的祖父桓彝是汉朝经学大师桓荣的九世孙,在西晋晋惠帝时期,就官拜州主簿、骑都尉;到了东晋时,历任安东将军、丞相府中兵参军、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散骑常侍;因平息“王敦之乱”有功,被封万宁县男,进入封建王朝“公侯伯子男”五爵行列。
桓玄的父亲桓温是桓彝长子,也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军事家,东晋重要权臣;曾被授予安西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都督,手握长江中上游的军事大权。
桓温曾奢求朝廷,给他加“九锡”特权,已有取代司马氏政权的野心,但后来出现身体欠佳征兆,被王导等人采取“故意拖延”计策,使其生前未能如愿,但其葬礼规格还是很高的,如同西汉大司马霍光一般。
桓玄虽是庶出,却是桓温最喜欢的小儿子。
据《晋书》卷九十九《桓玄列传》记载,桓玄母亲怀他的时候,是因一次奇异现象所致——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桓玄母亲马氏与同辈在月光下赏月,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坠落到旁边的铜盆水中,如二寸大小的火珠,冏然明净。桓玄母亲非常好奇,就用水瓢舀出铜盆中的小炎珠,含到嘴里,直接穿过喉咙,滑到肚子里去了。说也奇怪,身体一下子起了妊娠反应。等到临盆生产时,竟又出现“有光照室”奇异现象。
当然,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桓温对这个出生神奇的小儿子很是爱怜,临终时,命以为嗣,即让桓玄继承自己的爵位,所以桓玄是“袭爵南郡公”,年纪轻轻,就进入到“公”的等级。
桓玄在政治背景如此雄厚的世家大族中长大,在司马氏皇族日益闇弱少能的情况下,对司马氏政权造成威胁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也与桓玄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桓玄曾经为自己长期不长进、不能像父亲桓温那样功业显著而感到憋屈纳闷,恨自己不争气。
东晋孝武帝太元末年(395年),桓玄曾被派往义兴(今宜兴)任太守,离开京城建康,离开政治中心,他更是郁郁不得志。
这天,他登高眺望震泽,慨叹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一气之下,“弃官归国”,跑到自己的封国荆楚大地去发展了。
又因为是出生“元勋之门”,是高干子女,桓玄常常被世人诽谤为纨绔子弟,看不起他。桓玄曾大胆向皇帝上疏,希望能够得到皇上“恺悌覆盖之恩”,即得到朝廷重用。但没有被理睬。
桓玄只好沉下心来,以荆州为基地,凭借自己豪纵性格,又多才多艺“善属文”的才能,加之有一副“形貌环奇、风神疏朗”的帅气形象,竟使他在荆楚士庶中威望日升,超过了荆州牧。
晋安帝隆安初年(约397年),朝廷下诏,任命桓玄都督交、广二州,任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桓玄依然任性,嫌交、广是蛮荒偏远之地,工作生活条件极差,虽然受命,但却不动身出行赴任,对朝廷命令进行软抵抗。
也正是在这一年,桓玄参加了讨伐江州刺史王愉的行动,从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中获得了五千人的指挥权,桓玄指挥的军队竟然活捉了王愉,从此,桓玄名声大噪,开始有了仕途升腾的转机。
战斗结束回到浔阳后,桓玄与殷仲堪等人“共相结约”,桓玄被推为“盟主”,从此开始了人生事业快速发展期。
到了隆安中期(约400年),桓玄被朝廷任命,都督荆州四郡。他的哥哥桓伟,又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南蛮校尉。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平民起义造反事件不断发生,尤其是“孙恩之乱”又爆发,直接威胁到京城建康的安全。桓玄趁势,“建牙聚众”,打着“勤王”旗号,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地方州牧因势力分配不均,火拼现象在当时时有发生。桓玄与荆、雍二州刺史殷仲堪、杨佺期反目成仇,最后是桓玄占上风,打败了殷、杨二人势力,地盘愈来愈大,直至迫使皇帝下诏,任命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江八州,为后将军、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并且“假节”,可以代表皇上在地方发号施令。
另外,夏口、襄阳、湓口等军事重镇都由桓玄的哥哥或属下掌控。
桓玄觉得自己的势力已经拥有了国家的“三分有二”地盘,可以向着更高的目标挺进了。
(内容主要摘自束有春 著《七朝古都南京》一书)
束有春2025年8月16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