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的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践行了一群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的誓言,其中也不乏青年科技人才的接力奋斗。青年,作为社会最积极、最有朝气的力量,正以开拓的思维和创新的锐力影响发展,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第一资源”。

  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是青春的起点。大国铸重器,发展增底气。35岁的钱三强放弃法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开始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34岁的邓稼先告别新婚5年的妻子和两个幼子,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30岁的吕敏在前苏联听到使馆传达的中止援助中国发展原子弹的协议以后,毅然回国参加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事业。东风-5C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覆盖全球,能将弹头投送到世界任何角落;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成为海上移动国土与力量中坚;歼-20、轰-6K/N等成为空中利剑守卫国土安全,一大批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突破,标注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年轻的科学家们以赤诚之心铸就的科技脊梁。

  以创新勇闯科技前沿领域“无人区”,是青春的高度。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团队中“90后”占比53%,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王淦昌‌隐姓埋名十七载,扎根戈壁研制核武,用一生诠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南仁东坚守深山二十二载铸“天眼”,让中国睁开宇宙之眼;屠呦呦在古籍中寻得青蒿素、袁隆平于稻田里孕育超级稻,用东方智慧破解世界难题!科学前辈以科技星火,筑燎原之势。深圳鹏城实验室的“90后”团队研发的“鹏城云脑”AI算力平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合肥本源量子青年工程师构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青年科学家们持续刷新科技创新的高度,正如中科院青年科学家王跃所说:“我们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代码刻在卫星轨道里。”

  以“静待花开”守候青年才俊,是青春的广度。科技如峰,人才为梯。今年8月14日,一项名为“K字签证”的新政策正式生效,全球青年科技人才迎来“中国机遇”,我国以开放、自信的心态欢迎全球英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科技创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之学,而是青年一代破茧而出、定义未来的广阔战场,青年人需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拥抱那些“高失败率”的硬核课题,在一次次算法调试、实验失败、方案迭代中,将青春的锐气沉淀为负责任的专业精神,将天马行空的创意锻造为可交付的科技成果,将书本知识淬炼为解决真问题的“肌肉记忆”。当青春与科技相遇,必将迸发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光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