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隆重表彰60个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个人和群体,其中就有在-7℃时勇跳冰冷刺骨的河水救祖孙三人的淮安英雄孙连举。这位普通人的非凡壮举,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划出了一道温暖的光亮,让“英雄”这个看似遥远的称谓,重新回归到市井巷陌的日常生活中。

在历史的长卷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印记,而英雄人物恰如历史长河中岿然不动的灯塔,可以穿越时空、跨越代际,以人性的光辉照亮文明的进程,激发一代代人重拾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信仰”。英雄主义从未远离我们这个时代,它只是以更朴素的方式存在于普通人的选择之中。从“托举哥”到“快递小哥救人群体”,再到“暴雨中的逆行者”。他们来自市井街巷,没有披风与铠甲,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勇气,他们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其平凡——是送餐途中驻足救人的外卖员,是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列车员,是下班路上见义勇为的普通职工,是每一个“假如我在现场”都可能成为“英雄”的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我们不会忘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井冈山的星火到长征路上的足迹,从抗战烽火到建设热潮,中华民族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镌刻着英雄的名字。据统计,仅抗日战争期间就有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在和平年代,“负重前行”有了新的诠释:是边防战士在-40℃极寒中或海拔5000米的哨所坚守;是消防员逆着人流冲向火场的坚决;是全国累计300多万扶贫干部扎根山区的数年如一日。让我们永远铭记: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英雄壮举或许难以复制,但英雄精神可以滋养每个人的心灵。我们无法复制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的壮烈,也难以像钱学森那样以学识报国,但英雄精神的真谛,恰恰在于它能够融入普通人道德勇气的“微时刻”:扶起跌倒老人时多一份坚定、为遭受不公者发声时多一分底气、面对网络暴力时守住理性底线……这些微小的善行积累起来,就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当孙连举毫不犹豫冲向危险的那一刻,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会温暖一座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我们可能做不了英雄,但我们可以站在英雄一边,成为一道微光!当每个人都散发一丝光明,萤火也能汇成时代星河。

供稿:政法委(袁羽)

原标题:《洪声E评 | 平凡之躯铸就英雄之城》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