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显著,截至2025年6月,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这组数据映照出信息洪流向前奔涌的强劲势头。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流量”时代,澎湃更多“正能量”已成为时代赋予亿万网民的共同使命。

信息基础建设日益夯实,为流量奔涌蓄能。近年来,新型信息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速扩容,互联网资源持续丰富,越来越多人通过智能设备接入网络,共同绘就了“数字中国”的繁荣景象。如今,455万个5G基站遍布神州大地,串联起“村村通宽带、乡乡通5G”的普惠网络,行政村通5G比例已超90%;IPv6地址、万兆光网试点数量有序攀升,移动用户上网流量连续6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6月,我国域名总数已达3262万个。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技术突破到应用场景实现了全方位进步。譬如今年上半年上线的DeepSeek,在20天不到的时间内就拥有超3000万名活跃用户,成为全球用户增速最快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这份“硬实力”为11.23亿网民畅游数字海洋形成了坚实托举。

民生依旧是“数字中国”的温暖底色。11.23亿网民中有1.61亿银发网民,农村网民规模达3.22亿人,从数字变迁中得以窥见,愈来愈多的角落正在被互联网暖流浸润,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老年群体52.0%的互联网普及率,是推动银发群体深度共享信息化的发展成果,也是“银发经济”转化为切实数字红利的鲜明写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9.2%的跨越则是县域经济活力的彰显,乡村游预订量激增52%、快递进村业务占比达三成、生活服务订单增长42.1%……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开拓了新路径。可以说,流量不再局限于枯燥的代码和数据,而是赋能经济发展、点亮万家灯火、实现乡村振兴的温暖力量,涌动着最动人的民生情怀。

激浊扬清,方能守护好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各单位、各部门联合出手整治网络乱象,7300多家网站被关闭、5430余万条违法不良信息被清除、680余万个违规账号被处置、346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与此同时,作为“亿万分之一”的我们,也应该牢固树立文明上网的观念,在“慢一拍,忍几秒”中涵养理性判断的能力,坚持做文明上网的践行者、正能量的传播者,传递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故事,汇聚起营造正能量满满、主旋律高昂的网络生态的磅礴伟力,为网络文明建设注入更多真善美力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1.23亿这个数字巨大,需要每一位网民手拉手、心连心,做到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护网,让“大流量”始终澎湃“正能量”。

供稿:东双沟镇(张敏)

原标题:《洪声E评 | 让“大流量”始终澎湃“正能量”》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