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冶春茶社里,昆曲的水磨腔与球赛的呐喊声奇妙交织;霓虹闪烁的重庆街头,啤酒麦芽的香气和火锅的麻辣味在空气中弥漫;天津棉3创意街区灯光次第点亮,第四届天津市咖啡文化节渐入佳境……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今,夜经济的热浪正向夜味、夜玩、夜赏、夜购、夜养等多元业态全面延伸。

夜经济的本质,是城市温度与生活诗意的交融。夜间消费可以打破日间消费的时空限制,延长服务时长,释放“8小时外”的消费潜力,尤其满足年轻群体、上班族的错峰消费需求。如今,夜经济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逻辑,成为承载文化记忆、彰显城市特质的“精神容器”。它让城市在夜晚绽放独特魅力,让消费在人间烟火中升华为生活美学,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而且拓展了消费空间,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

商务部提出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多地发布专项规划,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协同发力,推动“夜”态不断上新。天津通过升级重点街区、引入非遗展售、艺术快闪等新业态,将海河游船打造为流动的文旅空间;重庆以持续至9月的夜间主题活动为载体,让啤酒节、火锅宴成为“烟火气”的具象化表达。从扬州冶春夜市,到西安永兴坊非遗演艺,再到川渝“不夜重庆”“不夜天府”品牌,政策引领与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激活夜经济“一池春水”。

夜经济并不等于传统夜市,而是以“场景创造”为核心,构建“食、游、购、娱、体、展、演”一体化空间。东丽湖畔《今夕东丽湖》沉浸式演出,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叙事融合,实现“观景者”向“故事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天津咖啡文化节中,文创市集、音乐演出、艺术展览交织,让年轻人在醇香咖啡中感受“参与式夜生活”。夜经济在多态融合中打破时空边界,重塑消费体验新维度。

文化赋能与数据支撑并举,夯实夜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显示,5A级景区夜间开放率从2020年的23%跃升至2024年的6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夜游产品覆盖率超四成,超过1/3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暑期开展夜游活动。这些数据背后,是灯光造景、演艺游船、民宿集市等创新业态的涌现,更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生动实践。夜间经济已从“消费时段”升级为“战略体系”,成为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夜色动能”。

“夜色”不止于繁华,更在于让每个夜晚都成为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业态融合与文化赋能形成合力,“夜”态万千的夜经济必将持续释放“8小时外”的消费潜力,解锁城市消费新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温暖、更持久的“夜色动能”。

供稿:网信办(洪言)

原标题:《洪声E评 | “夜”态万千,解锁城市消费新活力》

阅读原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