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乡贤郁珍由举人出身,出仕浙江义乌县训导,近九年而丁外艰(父亲去世),未及考九年满而回乡守孝,而此时已名扬浙之东西;服除候选吏部,恰逢工部尚书王公为家乡顺天府固安县寻找得力的教谕,郁珍经吏部推荐,遂升任固安县教谕,六年秩满,擢升南京国子学助教而丁内艰(母亲去世),服除到任国子学助教,秩满升任鲁王府长史,为正五品衔,时在成化年末。约九年秩满,朝廷赐四品服,允其致仕,时为弘治年后期。晚年与石淮应知县章文韬聘,编纂江浦县志,垂成而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祀乡贤祠。

  明弘治十三年(1500)知县胡昉建江浦乡贤祠,于县城文庙戟门之东,郁珍其时已经垂垂老矣,大概老人家不曾料想,不几年自己的牌位也将被供入县乡贤祠的神龛里,成为明清两代入祀该邑庙八人(八神)之一。

  约弘治十四年(1501),浙江黄岩人进士章文韬来任知县,不久聘请退休在家的邑人郁珍、石淮等人编纂《江浦县志》,稿成于弘治十七年(1504),然而郁、石二人皆去世于脱稿之前。郁珍享年八十一岁,因此若按其卒年为弘治十六年(1503)计算,则郁珍当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

  一个人年高而德硕,死后才能被人长久地纪念,这样的人,也才值得今人花费精力,四处搜罗史料,做一些研究和记述。


(网络照片:鲁王之宝,1970年出土)

  郁珍,字君聘,号易庵,江浦县崇德乡人,景泰七年丙子(1456)中举,与王徽、庄昶为同年举人。然而王徽于天顺四年(1460)、庄昶于成化二年(1466)先后考中进士,郁珍却不知因为生活所迫,或因为年纪老大(中举时已34岁),他中举后,即远赴浙江义乌县担任训导(县学教师),薪水微薄。

  他在义乌训导任上干了接近九年,好评如潮,以“善教”名扬浙东、浙西。成化五年(1469),丁外艰(父亲去世),耽误了“九年考满”,郁珍必需回乡守孝三年。三年服除后,家有老母,他需要赴吏部销假,候选新职。

  善有善报,成化九年(1473),顺天府固安县(今属河北廊坊)人,时任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王复极为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常慨叹家乡四十年来(正德以来)科考不振,乃遍访天下贤师儒之在吏部挂号候选者,吏部上下皆以江浦郁先生告焉,王公遂“走后门”,请大冢宰(吏部尚书)帮忙,于是郁珍得以升任顺天府固安县教谕。

  教谕比训导高半级。除了掌管所属学校及学生,还兼管着县内其他文教事业,可以理解为知县的文教顾问,须知明清时期县府的官位就那么几个。

  郁珍肩负当朝大臣的期待,来任固安县教谕,当然会恪尽职守。据陈崇砥《(咸丰)固安县志》卷五《宦绩·郁珍传》记述,“(先生)穷经博学,善诲生徒,每日清晨升堂,课诸生背诵经史,早馔毕,集诸生于讲堂,量资禀、学力,授以经史题目,悉与讲明义理,令作科举文字。午后,复集诸生,为讲明经史,次日令复讲(学生复述),而课其勤惰(奖勤罚懒)。每月一试,而殿最之(排名次),以示劝惩。五六年里,率以为常,未尝稍倦然。犹敬祀事,重乡饮,抑浮屠,举丧礼,凡有关于礼教者皆竭力为之,固邑人才由是日盛。”

  除了认真教学,郁珍还积极推动县文庙等建筑的兴建与改造。如成化九年修名宦祠(在文庙戟门东),成化十四年筑育贤坊(在泮宫门外),等等。县文庙洪武三年(1370)建,八年(1375)增修,郁珍以为这些一百年前的老建筑“隘陋弗称”,乃上疏其事,终于促成文庙改扩建工程,撤其旧而一新之,美轮美奂,殊非昔比。

  苏志皋《(嘉靖)固安县志》收录时人进士王汶撰《重修固安县学碑记》,详叙王公聘请郁珍来县任教、修庙之前因后果,尤其对郁珍之人物风采多有表现。如下:

  固安隶顺天府,其县治之东北五十余步即学宫在焉,历年所兴废具载县志。成化(九年)癸巳冬,今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王公复乃邑人也,慨念其学自宣德间教谕姑苏陈君逊颇振师道后,竟无闻,乃遍访贤师儒之在吏部者,咸以江浦郁先生告焉,公遂请于大冢宰,得先生为是学教谕。

  既至,(郁珍)以身为教,辞气动容,举足为世仪则,且善以道义启发人心,一时学者翕然从之,虽穷乡僻壤之子弟亦靡不籯粮笋书以至,久之,其学舍不足以容。凡子弟之父兄谋各自以其力重增广之,乃合辞以请先生环视是学,虽前知县兴宁李君端、棠邑荣君瓒亦尝缮治矣,但规制隘陋,实弗称焉,乃疏其事以闻,上可其请。

  时邑令夏县贾君贵乃曰:“是吾责也,凡材力之助,吾唯命先生。”遂以训导泾阳王君政、铜陵王君纲经营筹划,买学前之民地若干亩以拓其址,若明伦堂、灵星门、育贤坊、乐育堂及生徒所居之斋舍,悉撤其旧而一新之,崇宏广,规制益加。始于成化九年十月十二日,又得主簿考城王君凤董其事甚严,又明年四月初四日遂讫工矣。阅二载,滁阳朱君善来继为令,凡学之所宜用者益赖其完备。先生日与诸生徒藏修游息于此,以讲明圣贤为学为治之道,其徒亦骎骎知所趋向,遂使固安之学校风习殊非昔比矣。

  嗟夫,学校之设其来尚矣!古先圣王虑人之局于气禀、溺于物欲而伦理弗明、心术弗正无以复其本然之性,故设官、立学校以教养之,唐虞之世,契为司徒,敬敷五教者是巳;夏商周之世,孟子谓其学皆所以明人伦者是巳;当是时上以是教下,以是学所以治教休明、风俗醇厚,非后世之所及。我国家列圣相承,法古为治,郡邑之建学校周徧海内,其所以教养天下之士之意,夫岂下于唐虞三代也哉?夫何师之教于此者,惟以规绳课试为足以尽职,士之游于此者,又惟剽窃文辞以取一资半级为先,其于伦理之所以明心术、之所以正则,寂乎其未有见诸讲论也。独先生卓然有志复古,凡平日之与学者言者,非经籍所载之大道,不与之敷说;虽或教以举业进身,务使心不累,此其大要,惟欲学者不失本然之性,加知行之功,以明乎伦理、严义利之别,以正乎心术,必如是,然后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而弗负国家教养之意矣。前所谓固安之学校风习殊非昔比者,盖由先生以此为教,而非徒以其科目得人也。

  今先生以丁内艰去,其徒若赵经、吕纶等懼世远莫知先生所以修学设教之意,乃砻石欲记以示远,相率谂于少保王公,公命其从孙鹏,征汶言以识,盖以汶尝游先生门而知其详,汶辞弗获,乃举是邑之所以得先生为教,与夫先生之所以修学而为教以是邑者,俾刻于石以告后之为师弟子而食于此者,为学当审夫轻重尔!

  先生名珍,字君聘,号易庵,应天之江浦人,以景泰丙子乡进士起家,初为训导,升今职,其文学、操行盖南北士夫之所共称云。成化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吉日。

  据此碑记,从成化九年(1473)至成化十四年(1478)丁内艰(母亲去世)而离任,郁珍在固安县教谕任上前后六年。然而关于郁珍的离任原因,郑善述《(康熙)固安县志》收录县学生高富所撰《郁珍传》,却另有说法,谓“秩满,升国学助教,人甚称美之”。

  郁珍到底是因“丁内艰”去职,还是因“升国学助教”离开固安县?或者“升国学助教”后“丁内艰”?高富《郁珍传》似乎倾向于后者。

  庄昶有诗题为《送郁先生以国子助教升长史》,可证郁珍确曾到任南京国子监助教,并由此职升为鲁王府长史。因史料阙如,暂无法说清楚国子助教、王府长史的任期等细节。

  综合王汶《重修固安县学记》成化十四年(1478)十二月所云“今先生以丁内艰去”,以及高富《郁珍传》所云“秩满,升国学助教”,大概成化十五年(1479)起,为亡母守孝三年,最晚也应在成化十八年(1482),郁珍到任南京太学助教,然后在成化年末(1487)升任鲁王府长史。

  张鹏翮《(康熙)兖州府志》卷十四收录“鲁府长史”郁珍所撰《兖州府制铜铁祭器记》,内记兖州知府赵公于弘治元年(1488)制成文庙铜铁祭器事,可证其弘治元年(1488)已在鲁府任上。仲弘道《(康熙)滋阳县志》卷四《艺文·记》收录了“鲁府长史”郁珍撰《滋阳县尹胡侯去思碑记》,落款时间为“弘治乙卯岁六月”,表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郁珍时已73岁高龄,仍在鲁王府长史任上!

  明代藩王府里的长史责任重大,作为朝廷安插在藩王府的耳目,需定期向皇帝汇报藩王言行,防范叛乱风险;劝导藩王遵守礼法,主持王府的祭祀、朝贺等礼仪活动,作为王府最高行政官,统管属官任免、财务收支等事务。简言之,监督藩王,处理府务,维护礼制,皇帝对郁珍这类老成持重德高望重者当然得有所倚重。藩王府长史为“正五品”,据“沈志”,因其“善于辅导”,朝廷赐四品服,允其致仕。也就是说,郁珍退休后享受“四品”(知府)待遇。

  郁珍致仕时间难以考订。目前仅能知道浙江黄岩人章文韬在任江浦知县时(弘治十四年——弘治十七年),郁珍赋闲在家,因而能受聘编纂江浦县志。虽然该县志稿未成而郁珍已然去世,但万历七年(1579)沈孟化刊印《万历江浦县志》里确乎包含着郁珍、石淮等前辈的心血。

  庄昶与郁珍同年中举,在郁珍赴任鲁王府长史前夕,庄先生曾赠诗以送行,题为《送郁先生以国子助教升长史》,诗云:“师道千年一语还,要知天下此贤关。偶然天遣工齐瑟,何处人还补雪山。天地谩言夔乐里,治平有例汉廷间。白头许更青灯眼,不放中庸大学闲。”郁珍当然会有和诗,可惜失考。

  据王弘《文节公年谱》,弘治七年(1494),庄先生已五十八岁,被迫复起赴京,七月行至曲阜,谒孔庙,鲁王派出使者迎至济宁,长史郁珍、兖州知府许进(鲁王府在兖州)则迎至郊外,将庄昶引入王府。留宴,鲁王戒左右曰:“庄先生,道学人也,不可亵以金银之器,凡器用悉以瓷。”此后诸王子更迭留宴。庄昶又在郁珍官署住了两晚而后去。郁珍时年72岁,他乡遇故知,不知两个老人夜深人静时候能谈些什么。

  郁珍一生诗文,仅两篇碑记留传至今。

  又不知郁珍墓在哪里。明代对于官员的墓葬等级有严格规定,四品官员坟高八尺,墓道两侧可置石虎、石马、石望柱各两件。如今,不要说石虎、石马、石望柱,恐怕是连郁珍的后人也找不到了。

  2025年8月9日

  注:

王复(1416—1485),字初阳,顺天府固安县(今属河北廊坊)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国朝献徵录》:复重厚寡言,雅志冲澹,遇人不设城府,临事审处绰有条理,与人言未尝有矜异色。一时公卿有大臣体者,惟复人不尽知也,且好古嗜学,廉约自守,不事矫亢,故能以德量保其禄位而终近。时大臣没而得谥者,多出于同年当道,子居显位,惟复以公道得之。

王汶(1433—1489),字允达,浙江义乌人。为明初忠臣王禕曾孙。成化十四年(1478)中式戊戌科进士,授中书舍人。谢病而归,在齐山下读书。弘治初年,经言官交相推荐,王汶与检讨陈献章同被朝廷所召,王汶未抵京师即卒。《明史》附其事于王禕传后。

王复(1416—1485),字初阳,顺天府固安县(今属河北廊坊)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国朝献徵录》:复重厚寡言,雅志冲澹,遇人不设城府,临事审处绰有条理,与人言未尝有矜异色。一时公卿有大臣体者,惟复人不尽知也,且好古嗜学,廉约自守,不事矫亢,故能以德量保其禄位而终近。时大臣没而得谥者,多出于同年当道,子居显位,惟复以公道得之。

清·陈崇砥《固安县志》卷五:陈逊,直隶苏州府举人,正统初任教谕,学问该博,考课功、勤生徒,多所成就。

藏修游息:谓专心向学,使业不离身。《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见郑善述《(康熙)固安县志》卷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