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观世间百态,享人文情怀
文/肖青青 赵文英 总编辑/方孔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璀璨星河中的学术标杆
在当代语言学的浩瀚星河中,骆小所教授以其开创性的思想深度和卓越的实践贡献,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作为东方语言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和艺术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突破传统桎梏,构建了以“深层修辞”、“艺术语言学”、“汉语国际推广”、“生命体验”为核心的学术体系。这不仅为修辞学注入了审美与主体性维度,更为汉语的国际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语的探索贡献了卓著智慧,成为中国语言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标杆人物。本文旨在解析其学术思想的核心要义,探讨其对后学的指引价值,并揭示其跨学科创新的当代意义。
一、 理论突破:重构修辞学的认知版图
骆小所教授的学术贡献,在修辞学与艺术语言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性意义,其核心在于对修辞学本质的深刻重构。
1、从表层到深层:理论分野的开创
困局与革新:他敏锐指出,以陈望道“消极-积极修辞”二分法为代表的传统修辞学,往往将修辞视为“表意工具”,侧重形式技巧(如排比、对偶),却难以充分解释文学文本中突破逻辑的修辞张力。骆教授强调:“修辞非文字游戏,乃心灵与世界对话的指纹。”
理论构建:在《修辞探究》中,他开创性地提出“表层修辞”与“深层修辞”的理论分野。
表层修辞:遵循常规逻辑,辞面与辞里一致,服务于“表意明晰”(如:“春风像母亲的手”)。深层修辞:通过“逻辑偏离”创造审美意蕴,辞面与辞里具有离异性,指向“传情写意”(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骆教授认为,深层修辞的表层是语言现象,深层才是实质。其选用的词语辞面虽与逻辑内容不一致,但辞里却与其他内容完全一致,能具体形象地表达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一划分将修辞学从“技巧手册”升华为“生命体验的诗学表达”,填补了理论空白,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2、三维理论支柱:语境、语义与生命
骆小所的深层修辞学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
语境层级论:将语境解构为自然语境(时空、场景)、文化语境(历史、传统)和心理语境(情感、潜意识)。三者嵌套互动。例如,分析鲁迅《影的告别》中“黑夜”一词:其自然语境是夜晚,文化语境是启蒙话语的困境,心理语境是孤独反抗,共同塑造“影”的修辞人格,揭示启蒙者的精神困境。
语义建构论:摒弃“能指-所指”的静态对应,强调语义是修辞主体在语境中通过隐喻、转喻等动态生成的产物。以“内卷”为例:原指“学术内卷化”(自然语境:学术场域),经网络传播后转喻为“社会竞争的无意义消耗”(文化语境:青年亚文化;心理语境:群体焦虑感),语义在修辞实践中持续增殖。
生命体验论:指出“深层修辞是生命体验的语言外化”。修辞主体的情感、生存困境构成修辞动力源。如海子诗句“我是黑夜的儿子,诞生于午夜时分”,将个人创伤转化为“黑夜之子”的修辞意象,使语言成为生命存在的显影液。
3、深层修辞的审美内核:偏离与重构
审美化偏离:深层修辞的核心在于“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通过突破现实逻辑,重构世界的审美形态。骆小所强调:“深层修辞以‘美的原则’重造世界。” 如诗歌《案件》中“太阳去追赶黑夜/被另一个黑夜追赶”,突破“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逻辑,创造“永恒追逐”的审美意境,隐喻人类对光明的渴望与命运的循环困境。这种偏离并非“谬误”,而是“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一切”,赋予世界诗性维度。
修辞幻象的张力:深层修辞借助各种手法制造审美张力,构建超越现实的修辞幻象。例如:隐喻:并置不同范畴事物(如“顾客是上帝”、“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打破认知惯性。拟人:赋予非生命以情感(如“长江在歌唱,昆仑在起舞;落叶在叹息”),激活读者共情。通感:跨越感官界限(如“她笑得很甜”),拓展感知维度。鲁迅《秋夜》中“枣树”:“它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它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拟人化的“枣树”突破植物属性,成为“清醒的反抗者”的修辞幻象,构建“明知结局仍坚守”的审美张力,赋予文本震撼力量。
文本解码实践:运用深层修辞理论可解码经典文本中被忽略的深层意蕴。如《红楼梦》“黛玉葬花”:表层是葬花动作(自然语境)。深层蕴含三重审美意蕴:一是呼应《西厢记》“花落水流红”的文化语境,构成封建女性的命运隐喻;二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体现黛玉精神洁癖(心理语境);三是“落花”与“黛玉”物我同构,花的凋零喻指生命消逝,创造“悲美交融”的意境(修辞幻象)。再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字面是向往幸福的咏叹,肌理中却借“大海”的修辞幻象(海子曾言“大海是苦难的收容所”)潜隐死亡隐喻。“春暖花开”的明媚与“大海”的幽沉构成审美层面的微妙抵牾,使诗歌超越单薄抒情,成为生命悖论的审美寄托。
4、从工具到生命:主体性的觉醒
骆教授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将修辞提升为“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他批判传统修辞学视修辞为“达意手段”,强调修辞是“主体与世界对话的意义生成活动,折射生命的悸动”。以“五四”白话革命为例:胡适“兰花草”的清新、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不仅是语言变革,更是“挣脱文言枷锁,表达现代生命意识”的修辞实践,语言成为生命觉醒的武器。
这启示研究者需持“生命在场”的姿态:“学术是研究者生命体验的智性升华。” 读者亦需将个人体验融入文本解读,而非做“冷漠的知识搬运工”。例如,分析“90后网络文学的创伤叙事”时,融入“应试教育焦虑”“城市化身份迷失”等体验;解读《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的悲剧,更能深刻理解“校园暴力”背后的代际创伤与社会规训。这种“生命共情”使研究从“客观分析”升华为“精神对话”,正如骆先生所言:“带着生命体验触摸文本,才能抵达修辞的灵魂。”

(图片说明:骆小所教授中学时期与母亲的合影)*
二、 学科创构:艺术语言学的奠基与丰赡
骆小所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以“深层修辞”理论为重要基石,率先开拓了“艺术语言学”这一全新领域。
1、学科的诞生与完善
其专著《艺术语言学》首次对艺术化的变异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的学理阐释,填补了理论空白,标志着这一崭新语言学分支的正式创立,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和经典教材。后续的《艺术语言再探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理论体系与学科架构。
2、核心主张与学科价值
骆教授主张艺术语言依靠意象直接表现情感,其创造过程是心灵创造,旨在构建超越的精神境界。科学语言以理性逻辑和严谨语法认识世界,艺术语言则感知世界,激活主体情感,传递其个性与丰富性,创造审美意象,具有独特魅力。
艺术语言研究聚焦主体情感的个性表达。如分析《狂人日记》“吃人”隐喻,需结合清末礼教的文化语境与鲁迅作为觉醒者的孤独生命体验,方能揭示“礼教异化人性”的深层批判。它跳出传统修辞框架,将语言视为流动的艺术:从音韵律动到语义留白,从语境张力到表达创造性,处处投射生命意识。
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艺术语言学的价值愈显珍贵——它让我们重新发现语言的“诗性”:一句方言的顿挫里藏着地域性情,一个隐喻的褶皱中裹着民族哲思。这种对语言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珍视,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维度,更在精神层面为人类提供了“诗意栖居”的可能——让语言成为连接理性与感性、知识与心灵的纽带。

(图片说明:骆小所教授与夫人)
三、 实践躬行:汉语国际推广的拓荒者
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骆小所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1、开创性的足迹
2001年,率队在泰国南邦皇家大学建立“中国汉语中心”(泰国首个)。
2004年,作为专家参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建设工作会议”,贡献关键建议。
2005年,参与推动建立泰国首个孔子学院。
是汉语志愿者培养体系奠基者、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专业建设的重要擘画者。
2、理念与实践特色
其推广实践深刻融入其学术思想(如深层修辞、艺术语言学)。不同于表层化的“语言技能输出”,骆教授的实践路径始终贯穿着深层理解与审美共鸣:它不仅是教“如何说汉语”,更在教“如何用汉语理解中国”——通过语境还原让“龙”摆脱刻板标签,借助文化隐喻使“天人合一”的哲思落地为可感表达,在语法规则之外传递汉语的“温润气质”。
当文明冲突论泛起时,这种实践恰似一座“软桥梁”:用深层修辞消解跨文化语境隔阂,以艺术语言学激活汉语的审美感染力,让汉语超越交流工具,成为中国文化“活的载体”——既让世界感受汉字的形美、汉语的意美,更让不同文明在语言的共情中理解彼此的生命节奏。
3、荣誉与认可
2006年,获国家汉办授予“特聘终身专家”殊荣;同年,获泰国南邦皇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15年,被聘为泰国坎查纳布里皇家大学首位外籍名誉校长。这顶桂冠,镌刻着汉语如何从方块字生长为文明对话的纽带。
骆小所教授的每一步拓荒,都让汉语的根系在世界土壤中扎得更深,也让不同文明的枝叶在语言的阳光下更加繁茂。

(图片说明:骆小所教授参加孔子学院建设暨筹备工作会)
四、 师者风范与学术启迪
骆小所教授的学术成就与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密不可分,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学人。
1、治学品格:求真、创新与坚守
骆教授的“求真精神”与“创新勇气”深刻塑造着学生的学术品格。他敢于突破传统定论,提出“深层修辞”、“艺术语言学”及汉语国际推广新范式;始终扎根汉语实际,构建本土理论(如分析汉语隐喻的“意象性”)。他强调人生事业之路在远方,应告别昔日辉煌,怀揣憧憬与希望前行。无论坦途或崎岖,皆需坚守信念,相信未来。唯有脚踏实地(“素履以往”),方不负颠沛流离,成就事业的底气与梦想的旋律。他视事业的奋斗历程为人生最美风景,认为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付出辛劳智慧,在事业辉煌中感受快乐幸福,是人生最惬意之事。
2、育人理念:严谨与温度并存
骆教授的课堂,以令人心安的妥帖著称——准备滴水不漏,资料齐整,随时记录思想火花。讲解深入浅出,化深奥理论为生动认知。他倡导“生命在场”的研究,反对做“冷漠的知识搬运工”。生活中对学生关怀备至,点滴细节体现深厚人文关怀与教育智慧。其爱生如子的热忱与讲台上的潜心投入,是“心中有大爱”的生动注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其朴实誓言,体现在课前细致梳理学情、时刻心系学生冷暖的行动中。他主张:大学教授应钟爱党交给的工作,以教书为荣,以学术为责;不攀比奢华,不为虚名所困;让研究贡献社会,在收获成功中感受精神的惊艳与繁花锦绣;用勤奋智慧在育人与研究的路上种出学术之花,既贡献社会,亦悦纳自身。
3、对后学的深刻塑造
骆小所教授的思想是穿透语言表层的智慧之光,重构了修辞学范式,塑造着后学的思维、方法与品格。他常说,大学教授应向学生传授“真知”,不仅要交给学生“一桶纯净水”,更要引导他们走向浩瀚的知识海洋,学会探索新知、真知的能力。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无数学子在知识海洋中学会了探索。

(图片说明:骆小所教授和博士生合影)
五、 学界镜鉴与多维影响
骆小所教授的学术思想获得了学界高度评价,并展现出广泛的跨学科潜力。
1、权威评价
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张寿康先生盛赞《修辞探究》为“里程碑”,开创“表层-深层”理论分野,具跨学科视野(美学、心理学),重新勘定修辞学为“修文”体系。
著名修辞学家宗廷虎与苏义生博士指出:骆教授以首创的“表层修辞”与“深层修辞”理论为基石,尤以“深层修辞”为锚点,开辟出艺术语言学新疆域。其多维、多角度探索,终成该学科的奠基者与卓越拓荒人。
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与杨丽姣博士评价:骆教授既承继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剖析艺术语言特质,更以破局者魄力超越陈规,构建完整艺术语言学体系,填补空白。其传承中创新的智慧,让研究从零散走向系统建构。
2、跨学科接口
骆小所教授主张语言工作者应开拓思维空间,关注世界语言科学新动向与人类科学发展总趋势,在广阔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进行理论总结和整体把握。其《现代修辞学》《艺术语言学》等专著被《中国修辞学通史》《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专节介绍,影响深远。
其理论为与认知科学(探究“修辞与大脑神经互动”)、文化研究(解析“修辞作为文化实践机制”)、数字人文(挖掘“大数据中的修辞模式”)等领域的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六、 当代启示:守护人文与语言温度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骆小所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人格光辉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1、思想体系的时代价值
骆小所教授的学术体系如一棵大树:
深层修辞是探向语言本质的根脉,揭示了语言是裹挟生命、文化、时代的“存在之桥”,对抗着语言碎片化与异化。
艺术语言学是伸向审美天空的枝叶,守护语言的“诗性”,提供“诗意栖居”的可能。
汉语国际推广是延展向跨文化领域的根须,以深层理解和审美共鸣促进文明对话。
三者共同构筑了守护语言人文价值的坚固堡垒。
2、根扎云岭 新拓学域
骆小所的语言研究承继西南联大优良传统,依托云南语言资源优势,深耕语言学及修辞学。他开展汉藏语多向度比较,剖析云南汉语方言中的非汉语成分,为方言研究提供新视角。其主持的云南省哲社项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交汇研究”、教育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研究”及国家哲社项目“云南语言地理研究”等,皆具开创意义。其中“云南语言地理研究”填补多项空白,成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
其学术成果屡获殊荣:《修辞探究》《艺术语言学》《现代修辞学》等专著获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现代汉语》(合著)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语言美学论稿》获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及省哲社二等奖。教学成果同样斐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体系建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外汉语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3年成为硕士生导师。先后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曾宪梓基金二等奖。骆小所以崇高理想为精神太阳,以慎独求真为治学准则。其建构的表层与深层修辞理论体系及创立的艺术语言学学科,正是其学术精神与理论光芒的生动彰显。
3、技术时代的人文守护
面对AI技术对语言的“祛魅”,骆教授的理论(尤其是深层修辞的生命体验内核)及其人文实践犹如明灯。深层修辞突破了将语言视为“技巧工具箱”的窠臼,在“语境-生命整体观”中揭示语言本质:语言是裹挟生命体验、文化基因与时代褶皱的“存在之桥”。当信息爆炸使语言碎片化,当算法简化表达,深层修辞提醒我们:词语的重量在语境肌理中,表达的温度源于生命经验的共情。这种对“语言本真”的坚守,是对抗语言异化的精神锚点。
他强调语言的终极意义在于“生命表达”而非“效率表达”。AI可模仿语法与表层修辞,却难以复刻凝结独特生命体验的深层修辞(如隐喻、通感)。这种坚守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捍卫,守护着语言触摸灵魂的温度。他启示我们:真正的语言学研究,是“对生命本真的温柔凝视,对人类精神的永恒守护”。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骆小所教授身上闪耀的人文光辉,恰如暗夜长明灯,守护着语言学研究最本真的精神底色。其人格魅力与学术品格交相辉映,那份深沉的人文关怀,超越了师生情谊,升华为对教育本真的虔诚守望。
永恒的学术之光
骆小所教授的学术思想,是穿透语言表层的智慧之光。他重构了修辞学范式,创立了艺术语言学,躬行了汉语的国际传播,并以求真创新的治学精神和深沉的人文关怀,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学术之路。其多维贡献——理论突破、学科创建、实践推广、人格感召——共同铸就了一座学术丰碑。未来,唯有继承其“求真、创新、生命在场”的精神内核,方能让深层修辞的智慧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照亮语言与人文探索的未知之境,守护语言作为“生命之桥”和“精神家园”的永恒价值。
作者简介:
肖青青,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赵文英,博士,云南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