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城市圈”微信公号,敬请读者关注!

  安徽凤阳,“帝王之乡”,朱元璋登基的次年便于此修建明中都。

  40多年前,小岗村“大包干”的一声惊雷,让凤阳名满天下。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3A景点明中都鼓楼的“坍塌”再次让凤阳“如雷贯耳”,冲上热搜第一!

截屏2025-05-24 15.50.08.png

  当日晚,多条“凤阳鼓楼塌了”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大量瓦片从凤阳鼓楼楼顶脱落,并出现大量烟尘。

  据央视新闻报道称,凤阳鼓楼坍塌楼宇部分不是文物,而是1995年未经批复违规复建的“假古董”,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去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维修,耗资341.206万元。

  而据凤阳县文旅局此前通报,鼓楼位于凤阳县老城区,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于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楼宇部分已毁于清咸丰三年,现楼宇为1995年建设。

  “凤阳鼓楼塌了”,一时间舆论甚嚣尘上,当地回应称是“瓦片脱落”,但网友并不买账,闹到热搜第一!

截屏2025-05-24 15.49.28.png

  一些媒体也提出质疑,比如羊城晚报问得就很到位:600年台基无恙,现代修缮何以一年塌瓦?

截屏2025-05-24 15.49.39.png

  凤阳,安徽省滁州市一个下辖县,北接淮河与蚌埠市等地相邻。古称“钟离”,春秋时有钟离国,后改为“濠洲”。洪武七年,因濠洲之北有凤凰山,故朱元璋改其名为凤阳,一直沿用至今。

  凤阳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成仙之地,也见证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观鱼的哲学对话,还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摇篮,小岗村红手印见证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革。

  资料显示,凤阳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明中都城遗址被誉为“东方巴比伦”,而明中都鼓楼则号称“华夏第一谯楼”,是凤阳的文化名片。凤阳还有“花鼓之乡”、“曲艺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尤为突出的是花鼓与凤画。同时,韭山洞、狼巷迷谷等自然景观以及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凤阳独特的旅游格局,吸引游客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收入。

  历史上,凤阳也曾盛极一时。明朝洪武年间,凤阳与南京、北京并称“明朝三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的重镇。

  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凤阳的地位也随之式微,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

  2000年时,凤阳县还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24年,凤阳县GDP达586.1亿元,首次进入安徽省10强县,实现了凤阳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白云苍狗,凤阳花鼓词却道尽了这里的沧桑忧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一、凤阳“正月出门去逃荒”,谁的锅?

  “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名为《凤阳歌》的凤阳花鼓词,因其通俗易懂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过,它表达的意思是十分令人费解的:既然凤阳原本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它应该更好才对,为何变得“十年倒有九年荒”呢?

  据载,朱元璋对家乡凤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就在称帝第二年,他马上宣布在凤阳建设明中都,并开始兴建皇城。百家号“深夜聊斋”发文称,在朱元璋心目中,南京并非理想的国都所在,而宋都开封已经残破,元大都又远离中原腹地,似乎他的家乡凤阳才是合适的建都之所。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没能实现迁都凤阳的愿望,但他的故乡情节未改,一大波针对凤阳的“利好政策”也陆续和盘托出:第一,设立凤阳府;第二,免除赋税徭役;第三,移民以增人口。正因为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家乡”的举措,明初的凤阳府,开始呈现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

  由此可见,“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的。那么,这句歌谣,又是从何而起呢?这就需要对这首花鼓词追根溯源了。这首词的最早版本,来自于清朝人赵翼写的《陔余丛考》,在书中,他提到:“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而重点是下面这部分:“其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是明朝中都又是皇室祖陵所在,受到朱家皇帝的特殊恩惠,因此,终明一朝,是不可能发生“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惨剧的。而赵翼生活的清代乾隆中后期,也正是清朝迅速走下坡路的时期,这时的天灾加上人祸,才是造成凤阳地区由兴盛转衰的主因。

  所以,“十年倒有九年荒”不是明朝洪武时期的历史故事,反而是乾隆年间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由于康雍乾时期极其严密的管制措施,使得灾民们不可能直接吐槽当朝统治者。所以,他们才拿凤阳历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朱皇帝来“指桑骂槐”!

  但是,无论“谁的锅”,“正月出门去逃荒”是事实。

  1978年,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内,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以非凡的勇气摁下红手印,实施“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大包干”的惊世之举,不仅解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枷锁,更塑造了这片土地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

  如今,凤阳这么一个曾经的“穷县”,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新兴产业变革战略机遇,近年来发展速度尤为迅猛,2024年以近600亿元的GDP,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截屏2025-05-24 15.50.28.png

  矿产资源,算是凤阳的一张“好牌”。

  凤阳是著名的“石英之乡”,石英岩储量超100亿吨,年产能达1500万吨,含硅量达到99%以上,储量、品位、综合利用价值居全国第一,而且加工企业集聚。

  前些年,国家大力治理产能过剩,凤阳县敏锐地意识到,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契合新发展理念导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是另一块广阔天地。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从光伏产业链图谱来看,主要有玻璃、电池片、胶膜、焊带、背板、密封胶、接线盒、边框、银浆9种主辅材料。从凤阳县本身来看,在产业链上游,利用优质石英砂资源,吸引龙头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游,引进培育一批市场领先配套企业;产业链下游,瞄准光伏废旧组件回收,布局“产业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凤阳县申报国家级光伏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产值突破800亿元。

  凤阳还深入挖掘明太祖文化、小岗村历史以及淮河生态等丰富的文旅资源。依托“明中都遗址”“小岗村改革精神”等IP,打造“金红蓝绿”四色旅游板块——金色游中都、红色学小岗、蓝色走淮河、绿色览凤阳,推动文旅与非遗(如凤阳花鼓)结合。

  从光伏产业的崛起,到文旅产业的全面发展,凤阳正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道路。

  当然,坊间认为凤阳还应有“更合理”的发展规划。

  凤阳虽属于滁州市,但县城距离蚌埠市中心仅17公里之遥。并且,历史上凤阳与蚌埠本是一家,现今凤阳城区已经和蚌埠城区基本上融为一体,实现了同城化。所以,近年来类似“凤阳县并入蚌埠市”的建议常被提及。(点击《转型有所起色,“京沪大动脉”上的蚌埠能否再度崛起呢?》一文参阅。)

截屏2025-05-24 15.50.44.png

  二、“凤阳并入蚌埠”,助力安徽“两轴四副”发展格局?

  凤阳与蚌埠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依赖”,而是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区域伙伴关系。两地在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文化同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深度合作可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如将凤阳“划归”蚌埠,不仅巩固了蚌埠的经济规模,更增强了其在皖北的区域影响力。

  蚌埠和凤阳在硅基新材料产业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凤阳拥有优质石英砂资源,而蚌埠在研发和高端制造方面有优势,两地合作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外,蚌埠和凤阳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历史文化背景相似,居民生活高度融合,这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凤阳与蚌埠两地在产业链合作、政策规划上已有一定进展。例如,两地共建产业联盟。在2024年底,蚌埠龙子湖区与凤阳共同成立“区域日用玻璃产业链联盟”,首批吸纳32家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3项,共享市场渠道和技术资源。

  同时,两地合作已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省级战略。如《安徽省“十四五”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推进蚌埠-凤阳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亿级硅基产业集群”。2025年安徽省发改委启动“蚌凤协同发展示范区”申报工作,拟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

  而且,最近几年,安徽对皖北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多。早在2021年8月,《安徽日报》刊文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人口最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地区,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中之短”。数据显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滁州、六安所属四县(市)的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占安徽全省近半,而GDP在全省占比仅约30.8%,人均GDP则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3.7%。

  据此,有人提议“凤阳并入蚌埠”,壮大蚌埠市这个皖北“薄弱一极”。这样,安徽可以构建X型发展模型,即合肥是中心,阜阳、蚌埠、安庆、芜湖是四个区域中心。

截屏2025-05-24 15.50.56.png

  我们按安徽地图来看,提议安徽省采取X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似乎“合情合理”:以合肥为中心核心,阜阳-合肥-芜湖,蚌埠-合肥-安庆为“两轴四副”,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先安排省内产业转移对接。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看法见解,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总之,凤阳的发展需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引擎,循环经济与文旅产业为两翼,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机遇,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实现从“石英之乡”向“千亿硅谷”“世界光伏之都”的跨越。同时,需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平衡,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标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