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代相隔久远、研究者在甄别文献真伪上用力不够等原因,有关张孝祥生平事迹的记述错误百出。本文拟仔细梳理可信的历史文献,对张孝祥、张同之父子生平几个重要细节重新予以考订,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张孝祥为南宋和州乌江县人

  张孝祥(1132—1169)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晚号于湖居士,和州乌江县人。

  乌江县,南宋时期属淮南西路和州。和州治在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县在历阳县东北,辖地含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以及今南京市浦口区南部。今老山山脉中段以下皆属乌江县。

  秦朝建历阳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升为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隋唐改历阳郡为和州,下辖历阳、乌江、含山等县。唐宋时期和州仍常被人习惯性地称作历阳郡,《宋史》卷三八八《张孝祥传》谓“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即为一例。张孝祥《于湖集》中凡自署名皆称“历阳张孝祥”,亦同此例。

  张孝祥父亲张祁,字晋彦,自号总得居士。张孝祥《于湖集》卷三十四《代总得居士回张推官》云:“某家世历阳之东鄙,自先祖始易农为儒。或云唐末自若湖徙家,盖文昌之后。文昌讳籍,见于《唐书》,乌江人也。”

  鄙,边壤之地。历阳郡之东鄙,显然是指乌江县,因为乌江县治——乌江镇——在郡城(今和县城)之东北。而若湖,据清代和州人陈廷桂《历阳典录》所载,在郡城之东北十五里。张孝祥《与蒋乌江书》里说:“若湖渺漫百里,方舟载酒,不减水乡胜处。”因若湖濒江,故而筑坝以备水涝,一坝名赤埭,一坝名黄埭,《历阳典录》卷五解释说:“云赤、黄者,以土色别也。”

  因若湖的位置所在,有人说张孝祥是和州乌江县乌江镇人,当然说得大致不错。


(老山张孝祥广场塑像)

  二、张孝祥乃唐代诗人张籍裔孙

  据当代学者辛更儒《于湖先生张孝祥年谱》,张孝祥高祖讳延庆,居乡力田,终身未仕;至曾祖讳补,始易农为儒,曾受州县举荐(中举人),参加进士考试而未中;祖父讳幾,才誉甚高,约卒于北宋宣和间,后以其子张邵官至侍从,赠金紫光禄大夫;父亲张祁,直秘阁,除淮南转运判官,知江州,工诗,晚居芜湖,喜禅学,自号总得居士。

  如上所述,张孝祥曾自述“盖文昌(张籍)之后”。然其高祖延庆与始祖张籍之间,缺少流传有绪之族谱,其间各代名讳及事历亦阙如,后人附加于《于湖集》正文之后《张安国传》《宣城张氏信谱传》皆有“张孝祥为张籍七世孙”之说,然而此二传乃张氏后人伪撰,非有实据,故而不足征信。张孝祥为父亲张祁代笔的那封信里说“盖文昌之后”,语气也是不很确定的。

  张孝祥之子张同之墓(夫妻合葬墓)在旧江浦县城北郊象山,发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1971年3月),出土墓志两方,张同之墓志题为《宋故运判直阁寺承张公埋铭》,全文如下:

  公讳同之,字野夫,世为和州乌江人,盖唐司业籍之后。曾祖幾,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妣冯氏,安定郡夫人。祖祁,朝请大夫,直秘阁;妣孙氏、李氏恭人、时氏硕人。父孝祥,显谟阁直学士、朝奉郎,赠朝散大夫,累赠通议大夫;妣时氏硕人。

  公以显学致仕,恩授承务郎、监平江府粮料院、两浙转运司提辖催促纲运官,迁承奉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迁承事郎、宣义郎,用荐者入为提辖文思院、提辖杂买务杂卖场,迁宣教郎,除将作监主簿,改太府寺丞。以太上登极恩迁通直郎,迁司农寺丞,擢知滁州,迁奉议郎。创缮戍兵营寨,赏特授承议郎、知舒州,除淮西提举兼权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提点江淮湖北铁治铸钱公事,迁朝奉郎,复迁一官。言于朝,愿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许之。寻以今上登极,恩迁朝散郎。于是岁大饥,淮西尤甚,公赈荒尽力,民赖以安。上嘉其劳,赐诏褒宠,特授朝请郎,再任。庆元元年七月除直秘阁,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明年,遇疾卒于官舍,享年五十,时三月二十二日也。

  娶韩氏,朝奉郎昼之女,先公十八年卒。继章氏,今中散大夫冲之女。子男三人:亿,将仕郎:俣,先公数月而夭;俌,将以公致仕恩任之。女一人,适修职郎、宁国府南陵县尉董鉴。

  明年,诸孤卜地,复得吉于祖域之旁、黄叶岭之阳。以三月丙申奉公以葬。惟亿等不孝,罹此钜酷,泣血竁圹,痛慕号殒,谨忍死执笔,记始终大略,刻而藏诸幽云。

  朝散郎、新通判均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赐绯鱼袋沈作乂填讳。

  该“埋铭”作者为张同之之子,述及张氏始祖,也称“盖唐司业籍之后”,“盖”字用法与乃祖张孝祥《代总得居士回张推官》自述时所用一致。

  张孝祥伯父张邵(1096—1156)遭际时艰,欲纾国难,于建炎三年(1129)慨然出使金国,为金人拘留塞北十四年,不肯投降,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宋金议和,始得南归。若干年后,南宋人周必大为作《张公邵神道碑》,称“公讳某,字才彦,和州乌江人,唐国子司业籍之后”。周必大官至宋孝宗朝丞相,称张邵为“和州乌江人,唐国子司业籍之后”,应该是言之有据的。

  伯父张邵对和州张氏影响颇巨。张邵于宣和三年(1121)登上舍第,不久丁外艰(丧父,为守孝三年),建炎元年(1127)二月担任衢州司刑曹事,遂率诸弟、奉老母(张孝祥祖母)迁居浙江衢州;张邵出使金国被拘期间(1129—1143),其弟张祁得以补官,“授添差明州观察推官”,于是张祁作为家长,领着全家、侍奉着老母,又从衢州移居浙江鄞县。居住鄞县期间,绍兴二年壬子(1132),张孝祥出生于鄞县西南的方广僧院寓舍,故而有文献说张孝祥为“浙江明州鄞县人”。

  三、张孝祥在乌江生活约十年

  张孝祥天才超逸,英姿奇气,《宋史·张孝祥传》谓“孝祥年少气锐”,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绍兴十四年(1144),张孝祥十三岁时,祖母冯氏病卒,葬明州鄞县之雷峰。是年,父亲张祁因丁母忧而赋闲,遂与其长兄张邵分手,率子孝祥离开鄞县,回到和州乌江县老家。

  张祁率子回乡,亦缘于张邵、张祁兄弟发生严重家庭冲突。张邵于绍兴十三年(1143)回国,归前不久妻死,归后不久母死,张邵有迁咎于弟之意。《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六:“(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六日,诏右朝议郎致仕张祁复直秘阁指挥更不施行。以臣僚言其兄久留虏中,逮归而妻已物故,邵每对宾客言不弟之状,怨愤刻骨,故有是命。”(张邵怪罪张祁“不悌”,即没把弟弟做好)

  回乡后,孝祥就读于和州城(今和县城)大西门里云来社旁。绍兴十六年(1146),孝祥十五岁,领乡荐(中举人)。此后直至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三月为宋高宗钦定进士第一人(状元),张孝祥在和州乌江县生活约十年时光。

  据《历阳典录》卷七,“张于湖读书处,州大西门里云来社旁。”张孝祥《秋日郊居》诗:“秋日郊扉乐,心闲景趣闲。风生疏竹里,雨在片云间。疏港聊通水,关门不碍山。残书读未尽,飞鸟暮云还。”《历阳典录》认为写的就是读书于和州之乐。

  唐时张籍有读书堂在乌江县之东龙山(俗名骚狗山),张孝祥有诗题为《读书堂在乌江,即唐文昌公读书处,自五代至宋皆世守之,渡江后为史氏所有》。“渡江”二字,系指建炎元年(1127)二月,张祁兄张邵被授职衢州司法参军,遂携母、弟渡江往岭南赴任。读书堂既已转让,则此次张祁父子返乡,必另卜地建造读书堂。光绪《直隶和州志》卷五《古迹》:“桃花坞:城西二里,桃花桥西,唐张籍读书处,旧有茂林修竹,擅近郭之胜。”又载清人王善橚《游桃花坞记》,谓“文昌七世孙安国亦读书此坞”。张孝祥回乡读书处,或正在此地。

  四、晚年迁居芜湖并卒于湖上

  张孝祥晚年寓居太平州芜湖县西升仙桥,自号于湖居士(古吴语“芜”“于”发音相同),并作《自赞》,辞曰:“于湖,于湖,只眼细,只眼粗。细眼观天地,粗眼看凡夫。”细眼,乃明察秋毫之眼,诗人用以观天地;粗眼,犹如俗人所谓大眼无光,用以看待俗人俗物。《自赞》表达的是诗人晚年对人生的高迈而豁达的态度。

  隆兴二年甲申(1164),孝祥三十三岁,任敷文阁待制,并兼领建康留守,三月到任,十月落职。遂移居芜湖县之升仙桥,最终亦病死于湖上。

  宋孝宗乾道五年己丑(1169),于湖先生三十八岁,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在湖北安抚使任上,衙署在荆州。上年十月,筑成荆州寸金堤,抵御洪水,数百年无水患,厥功甚伟。是年正月,张孝祥上奏论设置养马监;二月重建“万盈仓”竣工……然而自到任以来,于湖屡次假托“亲病”请祠(请祠:名义上担任某寺观主持,实际上借以食禄养老),至三月,终获批准。

  于湖与南宋理学家朱熹有深厚的友情,三月作书朱熹,告知请祠而获准的过程:“自来荆州,老者病甚思归,舟楫往来江上,不复定处。仆亦心志忽忽,百事尽废。……某到官即请去,凡六七,最后乞致仕,乞寻医,且欲不俟报,弃官而归。诸公乃亦相察,今复得祠禄矣!近制,不必俟代者。已治舟楫,载衣囊,五七日即可离此。……某有田在谢家青山下,屋十余间,下俯江流。今归,真不复出矣。”

  乃顺江而下,阻雨逗留,会友游览,五月底,于湖父子终于乘舟回到芜湖。芜湖知县沈端节来接。据《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十二,“昔志称孝祥归芜湖,父子乘使者车,夹道聚观以为荣。散橐中金,赈宗亲贫窭者。宾客造门,与登临欢饮。”

  夏六月,著名学者张栻为于湖先生作《像赞》,辞曰:“是于湖君,英迈伟特。遇事若然,如箭破的。谈笑翰墨,如风无迹。惟其胸中,无有畛域。故所发施,横达四出。虽然,此固众人之所识也。今方袖手于湖之上,尽心以事其亲,而益究其所未及,则其所至,又孰知其纪极者耶?”该文对好友评价甚高,又期待甚远。

  孰知阴历六月中旬,时当盛暑,名将虞允文(与孝祥为同年进士)奉命入朝,途经芜湖,孝祥招饮舟中,不幸中暑,倏然而逝,年仅三十八岁


(老山张孝祥墓)

  五、张孝祥墓址之谜

  张孝祥墓,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载:“于湖张状元墓,在上元县清果寺。考证:张孝祥,字安国,举进士第一,官至显谟阁学士,本历阳人。未第时,多留健康。隆兴中,尝为留守,后葬于此。”

  景定为南宋理宗赵昀所用的第八个年号,共使用五年(1260—1264),尽管距张孝祥卒年也相差百年之久,但有关张孝祥墓址的文献,《景定建康志》是最接近卒年的,因而也是相对可信的。该书卷四十三又引用乾道六年(1170年,张孝祥去世之次年)郡人朱旷“拜墓下留诗”,以考证墓址当在该地。诗云:

  瘦马踏乱山,盘折度村坞。

  处处花柳明,耕锄偏垄亩。

  麦苗见肤寸,拳屈方出土。

  乃知去夏旱,布种坐迟暮。

  夏租竟如何,未免催迫苦。

  投鞭扣萧寺,来谒张公墓。

  再拜拭泪行,畴昔感知遇。

  盛年厌纷华,骑鲸上天去。

  校讎三洞章,飞仙自俦侣。

  笑唾人间世,一品竟何补?

  世人患死生,未究死生故。

  是往本不灭,来往若寒暑。

  休矣勿复言,僧窗睡春雨。

  诗人朱旷,生平不详,从诗中看,显然与张孝祥有所交往,诗人叹息去夏旱灾,麦子播种不及时,今春翻山越岭来谒张公墓,既伤逝者,又因而自伤,最后只能在勘破死生之思里自我安慰。

  卷四十三又引用张孝祥门徒武陵人董道辅“拜墓下留诗”,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中秋后三日,孝祥去世已二十一年,诗云:

  晓出白下门,瘦马踏秋色。

  钟山度苍翠,慰我远游客。

  暮投清果寺,花草献幽寂。

  长廊静无人,落日照西壁。

  平生张于湖,万里去一息。

  翩然九州外,汗漫跨鲸脊。

  乾坤能几时,安用较颜跖?

  文章失津梁,所念斯道厄。

  夜阑耿不寐,搔首听萧瑟。

  怀人感西风,翁仲守孤柏。

  此诗可证孝祥死后二十年,墓犹在建康城白下门外钟山之麓清果寺。

  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古迹·陵墓》记载:“于湖张状元墓,在上元县清果寺侧。”

  按明代葛寅亮所著《金陵梵刹志》卷八,清果寺,小刹,“在都城外,东城牧马所红沙群地,南去所领佛国寺十三里,太平门十六里。……基址三亩,东至岳家山,南至官路,西至雷家山,北至刘家山。”没提到张孝祥墓。该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刊行(初刻本),按理来说,清果寺犹在,张孝祥墓也在。

  最早说张孝祥墓在江浦老山的,是陈沂所撰《南畿志》。《南畿志》刻印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该志卷五(刻本)第二十四页“张孝祥墓”条如下:“张孝祥墓:在清果寺,孝祥侨寓建康,卒葬于此;江浦黄悦岭东七谷山中亦有墓,未知孰是。”

  《南畿志》作者对张孝祥墓址持两可态度,大约当时清果寺已找不到张孝祥墓碑,又不曾赴江浦黄悦岭做“田野调查”以证实,因此说“未知孰是”。然而万历五年(1577)刻本《万历应天府志》已明确记载:“宋张孝祥墓,在黄悦岭东七谷山。”万历七年刻本《万历江浦县志》亦云:“张孝祥墓,在七谷山。”只不过紧接其后加了一个按语:“按《南畿志》,孝祥葬上元清果寺,兹从府志。”

  清人金鳌《金陵待征录》卷四《志地》考查有关孝祥墓址的各家记述,认为《景定建康志》为周应合修纂,以宋人志宋墓应不妄;而孝祥为乌江人,乌江今隶江浦,七谷山之墓或其祖茔。

  乌江张孝祥“祖茔”的确在今老山南麓。张孝祥之子张同之埋铭(墓志铭)说:“明年,诸孤卜地,复得吉于祖域之旁、黄叶岭之阳。”此条可为明证。

  黄叶岭,又作黄岩岭,今名黄山岭。七谷山,在今老山黄山岭之东侧南麓,距旧江浦县城北约十里。当时此地属于乌江县。1982年江浦县文物普查时,发现张孝祥墓于黄山岭南麓。墓冢为一土堆,居民称之“状元坟”。墓碑高0.9米,宽0.4米,碑中刻“宋故显谟阁直学士状元张公讳孝祥字于湖公之墓”,上款刻“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初一日立”,下款刻“裔孙□儒等奉祀”。1984年、1992年,该墓先后被列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土坟整修为水泥墓。

  嘉庆,为清仁宗年号,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孝祥裔孙何以在相隔六百多年后登山重立其祖先张孝祥墓碑,今已无从查考了。

  六、张同之为孝祥之子

  据张同之《埋铭》(见上文),张同之卒于庆元二年(1196),享年五十岁,反推五十年,则当生于绍兴十七年(1147),而张孝祥生于绍兴二年壬子(1132),二人相差仅15年。《埋铭》谓张同之“本生母”为李氏,张孝祥先后娶时氏、喻氏,时氏为时檄之女,诰封硕人,喻氏为喻樗树之女,时氏病死后之续娶,张同之生母李氏则出处不详,是否为孝祥侍妾?难以考定。

  按,“壬子”为孝祥自记其生年,张孝祥有诗《赠震山主》云:“震公住山年,与我共壬子。瓦砾化金碧,愿力一弹指。”诗句谓震公住山在壬子年,与我出生年为同一壬子。查于湖诗文集,于湖自记生年,仅此一例。

  张孝祥十五岁而与侍妾李氏生子张同之,当然并非不可能。认定张同之为孝祥之子,尚有其他根据,如下:

  张孝祥门人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天下刊先生文集者有数处,豫章为四通五达之衢。先是,先生之子同之将漕于此,盖其责也。时侍郎莆阳蔡公屡劝之,而竟不果。”(此文见《于湖集》所附)蔡公,即蔡勘,福建莆田人,庆元二年(1196)间任江西安抚使,恰与张同之任江西通判同时,故蔡勘屡劝张同之编刊其父诗文集,然而“竟未果”,谢尧仁对此颇有微词,然而是年三月底张同之去世,大约此前已卧病,故而未可深责之也。但此文可证张同之为张孝祥之子。

  另,据张同之夫妇墓考古发掘报告,出土物品中有一枚铜印,两面印文分别为“张同之印”“野夫”,四面边款为篆书“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之”,“名之曰同”。从印文内容及语气看,此十六字铭必为其父(张孝祥)所撰,意思是父子二人生日同月同日,皆为“十二月十四日”,故而名之“同之”。

  《江浦埤乘》卷二十三《人物二·张郯传》谓张同之为张孝伯之子,此说错误。张孝伯为张郯之子,小张孝祥五岁,则张同之出生时,孝伯才十一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六:“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二十四日,诏太府丞张同之与司农寺丞郭德麟两易(交换官职)。同之以堂叔张孝伯见任干办诸军审计司,乞回避故也。”张同之《乞回避疏》称张孝伯为“堂叔”,亦足证同之非孝伯之子,而为孝祥之子。

  张同之生平在《埋铭》里已说得清清楚楚,然而《历阳典录》卷二十三谓张同之“尝乘传至浮山,游而乐之。辟一岩,遂弃官辞家隐居其中,辟谷仙去。桐城龚惟慕题为张公岩,至今药杵、丹灶犹存”,盖取自小说家言,全然不可信也。

  结语:

  张孝祥研究领域涉及诸多复杂问题,此篇短文就若干小的问题讨论如上。

  张孝祥是一个个性鲜明且十分可爱的人。《四库荟要·于湖集·提要》载:张于湖每作完一篇诗文,总要问门人:“这篇跟苏东坡相比何如?”有一回问得过于直率,其门人之一谢尧仁仓促之间只得实话实说:“您的《水车诗》活脱脱似东坡,然而比较苏氏《画佛入灭》《次韵水官》《韩干画马》等数篇尚差一二分。”接着又说:“以先生笔势,读书不十年,吞东坡有余矣。”据说,于湖先生听了深以为然。

  《四库提要》作者评价于湖作品,曰:“今观《于湖集》诸作,边幅差狭,笔力亦未舒卷自如,以视苏氏之万斛源泉,尚不免历块而蹶然;然而其纵横排荡,才气实在俊迈可喜,究去苏氏为近,其自负亦有由也。”

  以才气自负,却又肯“对标”前贤,寻找差距,仅这份写作态度,就值得后人学习。

  2024年5月8日

  注:

见辛更儒《张孝祥集编年校注》第978页,中华书局,2016年10月。

见《历阳典录·点校本》第7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回授:宋代官员转官的一项规定。官员磨勘后,原应转官,若碍于“止法”(规定,升授到一定官阶不能再升),经奏请,准许授予弟侄、子孙,使之出官或转行,为“回授”。官员的服色,亦允许回授其父。还允许将官阶回授,用以封赠父母。

黄叶岭:今名黄山岭,在老山山脉中段,旧江浦县城北十里。

见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文物》杂志,1973年第4期,第59—65页。

《益国文忠公集》卷六十五。见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二十五)《张公邵神道碑》。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

据《宝庆四明志》卷九、《延祐四明志》卷四。

语见刻本《直隶和州志》卷五之第三十九页。

文见辛更儒《张孝祥集编年笺注》卷三十八《与朱编修》之六,第1055页。

文见民国八年《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十二第四页。

张栻(1133—1180),字敬夫,改字钦夫,号南轩,谥号为宣,史称张宣公。四川绵竹人。南宋学者、 理学家、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东南三贤”之一,名相张浚之子。有《南轩集》传世。

文见《南轩集》卷三十六《于湖像赞》。

文见李天石整理《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第958页,南京出版社,2022年11月。

见《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古迹》(刻本)第六十九页。

见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九,第175页,南京出版社,2017年10月。

语见《南京稀见文献丛刊·金陵待征录》第96页。南京出版社,2009年4月。

见《张孝祥集编年校注》卷三,第97页。

此段论述参考辛更儒《张孝祥集编年校注·张同之事迹考释》。

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于湖先生长孝伯五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