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观众应该是怎样的,它究竟该如何定义?是从善如流的倾听者,是追根溯源的思考者,还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总以圣人姿态批判万物的道貌岸然的小人?观众一词在百度上的释义是看电影电视、各种表演或比赛的人,那现在观众是重在观还是重在说,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界定了。

  观众、听众其实在我看来是要重在欣赏,必要时候,适当提些中肯的意见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越发觉得,“演众”倒更能贴切的表达现在的网络形态。当然,这个词是我自创的,并没有任何文化溯源之说。

  我从来都不想把观众和伪君子、小人……这些不耻之词混为一谈,也不愿把欣赏与无知当成划分观众的界限。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观众应该是美好的传递者和运输者。但如今的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很多自诩为观众、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判他人的小人之流。当观众一词只重在了“众”,重在了“从”,人们的思想往往就会被带偏,评论观感也会有着偏颇之处。 

  我曾经半开玩笑的说到,有机会的话我要坐在中国言论管理领域的第一把交椅,非得治治这网络乱象。上台之后,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键盘侠绳之以法。说来大家也莫怪罪,年少气焰盛,也不知自己能力有否,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倒也还在。偏是嫉恶如仇惹了祸,倒有些许不自知了。

  言论攻击从古至今应该可以说是绵绵不绝,但互联网的浪潮又再一次将它推至顶峰,居高不下。不管是明星私事,还是新闻事实,国家大事,我们总有一些人拿着笔开始圈圈画画,试图用一点点鲜艳的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要求纠正。这些些许许的红的确有的可圈可点,但又有多少人是想借着正社会风气之说来发泄个人私愤呢? 

  明星被骂怕了,小心谨慎;网友被人肉怕了,隐姓埋名;国家英雄被道德绑架,强制远离钱和权;可真正让我义愤填膺的,是他们连一些逝去的人都不放过。我从来想不到一些残忍至极,难听至极的话还会加诸于逝去之人。总有些观众以为自己学识渊博便可以引导大势,其实真实情况是蠢而不自知。 

  我清楚我们依旧有很多观众是重在欣赏、重在为文化做贡献的。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占据我们社交生活的更多的是网络喷子。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行一种风气。好像不评论些什么,都浪费看这个视频看这个报道的时间,不留下点足迹好像都对不起我们这些自诩清高的观众一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这样一个亲密的网络空间大家庭里,我不相信我们都能全身而退,丝毫不受影响。王小波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一堆蠢人》。大体是说中国观众总是喜欢把一些现代化的艺术作品与伤风败俗联系在一起,哪怕角色带有一丝丝出卖身体的定位,都能被抨击为卖淫嫖娼。当然我并不是要提倡这种艺术作品的大量展现,只是作一种类比,观众们总喜欢以正社会风气之说来表达自己的圣人姿态。总有些自以为傲的人喜欢把自己当做上帝,当做神,把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奉为至高无上。

  自知说了这么多也不可能让明天的“观众”变得更好,也不能让观众这个词从此干净无暇。但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个实实在在的观众。认真聆听,不断欣赏,不吝啬掌声,也不鼓吹自我言论。在发表言论之前我们都能仔细想想我们会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言论可以有,我们并不是没有言论自由,只是如何言,如何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加以思考。 

  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如若不爱,请别伤害。虽说更多表达饭圈文化,用在这里倒也合适。我们也不要在背地在公众场合指责他人,评判他人,要记住,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让你看到的。你所了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一角的东西不影响你的利益又干嘛非得去刨根究底呢? 

  拥抱变化,试着接受。做个实实在在的观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