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字文昌,家族排行第十八,因而韩愈等文友称之为张十八,因曾担任过国子监司业,因此时人称之为张司业,又因曾任水部员外郎,世谓之张水部。

  唐代宗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大历,公元766年),张籍生于和州乌江县。五代张洎《张司业集序》:“司业讳籍……和州乌江人。”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张籍传》:“张籍者……和州乌江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籍》亦云“张籍,和州乌江人”。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张籍,原籍苏州,生长在和州。”

  如游国恩所言,张籍生长在和州乌江县,大约在大历(766—779年)年末,十四岁左右,随家人迁居苏州,并视苏州为其第二故乡。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于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巡远”指张巡、许远,二人同为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名臣。至德二年(757),二人率军死守睢阳城(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遏止叛军南犯江淮,最终城破被俘遇害。

  这段文章表明,大历年间,张籍居和州乌江县,认识于嵩,曾询问张巡、许远为国捐躯事迹,然而因为“尚小”,所问“不能细也”,从中却可见张籍少年时期已具有英雄情怀。

  秦朝东城县下设乌江亭,因邻近乌江而得名。项羽败走东城,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即此地。西晋太康时(280—289)乌江亭升置乌江县,东晋时属历阳郡,唐代属和州。乌江县在唐代属地包括今安徽和县、今南京市浦口区南及东南部,县治在乌江镇。明初废乌江县,其北、东北四乡划并滁州一乡、六合县一乡,建置江浦县。乌江镇则以今驻马河为界,镇南仍属和州,镇北则属江浦。

东龙山南麓

  张籍故居在旧和州城(今安徽和县城)里,邻近百福寺。据清代陈廷桂《历阳典录》,百福寺“在州城中,唐贞观二年(628)建,初有五寺,文殊,泗州,净土,弥勒,百福,后合为一,因名五华寺,元末毁于兵,吴元年(1367)重建为百福寺”。北宋贺铸在和州担任管界巡检(管理地方治安)三年,其诗《历阳十咏·百福寺》自注:“与县廨邻,按《县谱》,即张司业籍之故居也,籍绘像今存。”诗云:“文昌西郭居,修竹闭环堵。琴樽不复存,青莲开梵宇。尘纷晦遗像,粉绘才可睹。拜奠愧无言,长哦君乐府。”按诗意是说,张籍故居在城西,环以修竹,主人已去,绘像犹存,惭愧我一事无成,惟吟哦君之乐府诗以自我慰藉。

  也有人认为张籍故居在和州报恩光孝禅寺。南宋吴龙翰(1229—1293),字式贤,号古梅,其诗集《古梅咏稿》中有《过和州报恩寺,唐张籍故居也》诗云:“昔年此地著书人,诗骨成尘草木深。突兀眼前僧结屋,塔铃风里替君吟。”《明一统志》也持有同样看法。考宋赵升《朝野类要》,云“(南宋)高宗中兴,令诸州、军各建报恩光孝寺观,追崇祐陵(徽宗赵佶)香火”。或百福寺因此改建为报恩寺。因此可以说,南宋和州报恩寺即唐时百福寺。

  韩愈《题张十八所居》,不知道写的是不是毗邻寺庙的这处老宅,可抄录一读:“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蛙欢桥未埽,蝉嘒门长扃。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名秩,指名位官阶;端来,指特来。韩愈说张籍虽居陋室,地位卑贱,然而其诗文已能比肩“六经”,又知识渊博,故而常常登门请教。

  据《历阳典录》,张籍有别墅在州城西郊桃花坞。该书卷七《古迹一·桃花坞》条曰:在州大西门外,有唐张司业别墅,“司业尝与孟东野(孟郊)载酒游此,今荡为寒烟矣。”北宋贺铸《历阳十咏·桃花坞》自注:“县西二里历溪上,按《县谱》,张司业之别墅也,籍与孟郊载酒屡游焉。今茂林深竹,尤占近郊之胜。”诗云:“种树临溪流,开亭望城郭。当年孟张辈,载酒来行乐。斯人久埃灭,节物今犹昨。看取不言华,春风自相约。”诗人有物是人非之慨。清代姚汝颂《桃花坞故址》诗唯见沧海桑田的感叹了。诗云:“胜迹余烟草,凄凄一径斜。昔时司业墅,今日野人家。萧寺一声磬,夕阳千树花。石桥来往路,犹系柳荫槎。”(《渔丘草堂》)

山道

  别墅是古人读书休闲之所,清代王善橚(字令梃)曾作《游桃花坞记》,说“和之桃花坞为张文昌读书处”,此话不错。不过,传为张籍读书处(读书台)的,还有一处地方。《历阳典录》卷七《古迹一》词条“文昌读书堂”,云“在乌江东一里,今只知桃花坞为文昌读书处,鲜有能及此者”。张籍裔孙(传为其七代孙)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诗文集《于湖集》中有诗,题为《读书堂在乌江,即唐张文昌公读书处,自五代至今皆世守之,渡江后为史氏所有》,此题亦为诗序,读此题可知这一处读书堂是受张籍后裔认同的。诗云:“漫有五车书不读,岂似一编勤过目。痴儿鬻肆蠹鱼书,巨富牙签尘满屋。市南水竹一亩宫,平生腹笥史长公。闭户却扫得真乐,冥搜万古窥鸿濛。淹留岁时亦何有,策勋此事要持久。吾家文昌读书处,好在溪山落君手。上方治定登文儒,东观石渠森宝书,望君起直承明庐。从来海内知名士,须读人间未见书。”

东龙山

  这处读书堂所在地,旧地名为江浦县林山乡燕窠张村,今地属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村。此地沿江一带旧有一条山脉,俗称骚狗子山,有独山、西龙山、东龙山等山峰,因长年挖山取沙,今仅存一座小山,坐落在大江边上。据江浦县志,此地旧有祈雨坛、接隐亭、灵山庙等古迹,相传灵山庙为宋代郑氏所建,庙壁嵌“张籍读书台”碑刻。1954年遭水患,庙宇侧塌,碑刻失存。

  张籍有怀乡诗《忆故州》云:“垒石为山伴野夫,自收灵药读仙书。如今身是他州客,每见青山忆旧居。”张籍笔下的“旧居”是否就是指“灵山”燕窠张村这处读书堂呢?

  《秋思》是张籍最著名的诗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思乡,对家乡亲人的记挂,是诗人一辈子无法超越的主题。

  数日前,驱车去东龙山,惟见一座玲珑翠绿的小山,笼罩在江岸雾霭里,一片寂静,忽然一群雨燕飞来,听得见翅膀扇动空气的声音,旋即又飞入白茫茫的江天里,消逝不见了。


2024年4月14日


  注:

  ①参考徐礼节《张籍年谱》,黄山书社,2021年2月,第15页。

  ②见《唐张司业诗集》,明嘉靖、万历间刻本。

  ③见《新唐书》卷176,第5266页。

  ④见《唐才子传校笺·张籍》,第二册,第552页。

  ⑤见《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等主编,第153页。

  ⑥见《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77页。

  ⑦见《历阳典录》卷八《古籍二》,第13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等,2018年11月。

  ⑧见王梦隐等《庆湖遗老诗集校注》第15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⑨有关论述参见《历阳典录》卷七《古籍一·张籍宅》,第113页,安徽人民出版社等,2018年11月。

  ⑩见《历阳典录》卷七《古籍一·桃花坞》,第102页,安徽人民出版社等,2018年11月。

  ⑪见徐礼节等《张籍集系年校注》第688页,中华书局,2011年6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