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贤是浦口珍珠泉景观建筑最早的开发建设者,但迄今为止对这个重要人物我们仍然所知甚少。

  虽然陈钟盛《珠泉小志》、项维正《雍正江浦县志》、侯杏楼等《江浦埤乘》对彭绍贤及其诗文都有所涉及,然而对彭绍贤生卒、历官、宦绩等情况介绍较少,好在彭绍贤自己有诗文集《击壶编》流传于世,这使我们能够藉此书里的蛛丝马迹,搜索更多史料,从而让这个历史人物的模糊面目变得较为清晰。

  《击壶编》为明万历刻本,今收录在沈乃文《明别集丛刊》第三辑第52册。内含《关中杂咏》《珠泉纪游》《雁山游草》《天台吟》《闲居漫稿》等。

  彭绍贤,字孔嘉,据《击壶编》,晚号天全居士,生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闲居漫稿·庚戌元旦》有诗句“阳和一气转钧天,七十今朝又二年”,《闲居漫稿·壬子元旦》有诗句“七十四龄逢盛世,花前樽莫辞频”等,“庚戌”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壬子”为万历四十年(1612),可知其生于1539年。也因此,万历五十六年戊午(1618),所编成诗集《闲居漫稿》之《自序》谓“年且八十”。该诗集“跋”则为彭之长子宗孟作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彭宗孟自称“不孝男”,据此可知彭绍贤大约卒于1618年,或稍晚,享年81岁。

  彭绍贤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始任浦口守御,十九年辛卯(1591)离任,调任钟离(凤阳府)。彭绍贤来任浦口守御时年已五十,此前何地任职,及其科名情况,仅凭《击壶编》,难以获知。

  《江浦埤乘》说彭绍贤是滁州全椒人,但遍查《滁州志》《全椒县志》皆不见有其名。《击壶编》各卷首,彭绍贤皆自署“盐官”人,盐官为古县名,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海盐县南置盐官县,属吴郡。《旧唐书·地理志》:“汉海盐县地,有盐官,吴遂名县。”县有盐官镇,明朝地属嘉兴府海盐县。

  于是查《海盐县志》,在《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五《人物传》(刻本三十页),查到《彭绍贤传》,在卷十四《名宦录》(刻本三十六页)有其先祖《彭程传》(合传,内附彭绍贤事迹),据此终于可以大体弄清楚有关彭绍贤的一些生活细节。

  一、关于籍贯

  《彭程传》载,彭程为“全椒籍”,袭指挥佥事。明代户籍实行军民分籍制度,它把老百姓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志愿投军者除外)。军籍须住在被指定的卫所,直系壮丁死亡或老病,便须由次丁或余丁替补。军衔也是世袭的,从指挥使(卫司令)到指挥同知、佥事、卫所镇抚、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共有九等,皆可以经由世袭而获得。据此可知,彭氏原籍为滁州全椒县,彭程这一支则因驻军于盐官(明属海盐县)而称海盐人(或称占籍海盐)。

  二、到任浦口守御前

  据《彭程传》,明正统、景泰间,彭程先后参加镇压反政府武装邓茂七、叶宗留的平乱战争,因军功升为指挥同知。死后其子孙皆逐代世袭此军职,历经彭绅(子)—彭云(孙)—端(曾孙)—大年(玄孙),传至彭绍贤(来孙,即彭程第五代孙)。彭绍贤在袭职之前为一介书生,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珠泉纪游·序》云(绍贤)“故诸生,试辄高等,然数奇,不得第,乃弃去,就戎行”。《彭程传》亦云:(绍贤)“少折节为儒,工古文辞及书法。袭职后,多所兴除,葺卫署一新。擢守御浦口。”彭绍贤擢任浦口守御在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时年已五十岁。现有文献说不清楚彭绍贤何年袭职,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因此可以说彭绍贤一生分为两段,半生儒生,半生儒将。

  三、二十年军旅生活

  从四十岁左右袭职,到六十岁左右退役,彭绍贤从军约二十年。结合《击壶编》等史料,彭绍贤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擢升浦口守御,统领浦口城驻军,在任颇有作为。浦口城东圮于江,彭绍贤于城阙处设置四处关隘,从应天卫等五卫选择良将劲弩予以驻防,城得以安。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调往凤阳府,任副中都留守。中都,即朱元璋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明初于此设置中都留守司,下统凤阳、凤阳中、凤阳右、皇陵、留守左、留守中、长淮、怀远等八卫,护卫皇陵。留守司初设留守一人,左、右副留守各一人;后改设副留守一人,指挥同知二人。彭绍贤所任“副中都留守”实为统领中都八卫的首长,较浦口守御统领五卫三仓,算是一种提拔。二十一年癸巳(1593)调升陕西都阃,二十四年丙申(1596)五月又调升金山参将,参将府驻金山卫,分守苏、松海防;晋阶昭毅将军。大中丞某欲拆迁民冢以广城濠,彭绍贤极力反对,民冢得以保全,然而竟以此互生怨隙,一怒而告老辞官,时在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前后,又优游林下二十载而去世。去世前,其子孙辑录退役二十年诗作,剞劂为《闲居漫稿》,为彭老爷子八十大寿庆生。

  彭绍贤《自序》云:


  “余俯首经生时,窃妄意雕虫之业,及先将军早世,驱驰戎马,笔石渐疏,间横槊赋诗,意气自豪,恐为时辈所嫉,每深隐敛晦,稿亦少存焉。宦辙所到,虽不废吟咏,终不免尘埃气,惟挂冠以后,萧然自娱,遇风日清佳、良朋戾止,诗随兴来,兴尽则已,差觉闲适。总之,寄情于诗而非以诗累也。昔渊明抚无弦之琴,音故不在琴上,余诗正未可以诗求耳。今年且八十,仲儿宗砺辈与诸孙长宜辈摭集旧稿寿之,剞劂仅得十之二三,少壮之什更寥寥矣,题曰闲居漫稿。”


  这篇《序》很珍贵。彭绍贤早年即有志做一个诗人,无奈先将军(父亲)去世,只得弃文从戎,承袭先父军职(指挥同知),军旅生涯中仍不废吟咏,但自觉优游林下二十年作诗方能尽兴,寄情于诗,而非为诗而诗,恰如东晋陶渊明抚无弦之琴,意非在琴也,在心中之音也。

  如上所述,彭绍贤在浦口守御任上首尾四年,即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至十九年辛卯(1591)。这四年成为彭绍贤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浦口珍珠泉

  彭绍贤自述到任伊始,乃知珍珠泉灌溉之利之巨,又得知当地人所传“斯泉实龙之所栖”,乃欲建祠以祀之,碍于经费无出,未果。万历十七、十八年发生旱灾,南京兵科给事中(兼刑科给事中)徐桓(字龙寰)为视察旱情、检阅军队,多次渡江莅临浦口城,并偕众来看珠泉,也主张建龙王阁,并纷纷解囊相助。消息传开以后,驻南京城几乎所有头面人物都予以襄助,建龙王阁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工程项目。时任江浦知县郑道也率同僚及地方人物参与其事,浦口各卫所军官也或出力或出钱。

  龙王阁建在珍珠泉上,池中垒石为基础,上下二层,上为阁,供奉龙王,下为轩,阁后筑画舫斋三楹,跨水有桥,桥头有坊,水边有矶,各处有亭,有长堤以蓄水,有沟渠以种莲,又有通往周围山岩之石阶。说是一座龙王阁,实为一组园林建筑,竣工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当年。

  实际上,若干年后,珠泉景区仍不断有所修建。据彭绍贤《击壶编·珠泉纪游·聚景亭·序》,“画舫斋以南池水宽旷,每驾轻舟临之,四面奇绝,拟建一亭,因调离浦口守御,不果。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有山僧来访,遂捐俸托其回浦建构。不久路经浦口,重游珠泉,见亭已翼然中流。南京户部主事张肖孙(字雨峰)题其额曰‘聚景’,余乃盘桓竟日,因赋八韵以志喜焉。”

  这段材料说明彭绍贤离任后,珍珠泉园林仍有续建。只不过,建构聚景亭一事有些蹊跷。读张肖孙所作碑记《珠泉聚景亭记》,只字未提彭绍贤“捐俸”委托山僧回浦建亭这个细节。该《碑记》收录在陈钟盛《珠泉小志》中,有关内容如下:


  南京翰林院陆公过此,谕守御黄君曰:“此中固可亭也,有亭则此间佳景悉收之矣。”黄公唯唯。方谋经始,而赵公亦过此,为捐资佐之。余时以督储至,亦稍捐俸。黄君乃殚力鸠工,于波间垒四石垫,构亭其上,中辟四门,外环廊栏,令泉可四通,而人可四面游览也。且架长桥,自画舫斋直通此亭,而桥中突起一轩,行者左右望而俯仰之,此身已浑在水云中矣。比至其亭,徜徉四顾,则苍而山,碧而川,参差而台榭,森郁而竹木,栖翔鸣应而禽鸟,奔走往来而行人,以至挟技执役而趋承其间者,皆无限之景也,而皆在吾目中。则斯亭也,殆斯地之景兼收而并聚焉者乎?亭成,黄君请余名之,且为记,余谓曷名?名以聚景而已矣,亭以“聚景”名。赵公荣,某地人,凡两捐金;黄君守魁,温陵人。


  该碑记原文六七百字,不提前任浦口守御彭绍贤托僧捐俸事,最大可能性当然是那个“山僧”未能将钱款带回,原因却有多种。彭绍贤来游聚景亭,虽然从碑记里读不到自己的名字,但态度依然是喜悦的,沉醉的:


  小桥通曲径,飞阁敞朱栏。

  柳暗遗香珮,花明映玉鞍。

  凭高舒望远,兴剧举杯宽。

  翠郁山常湿,珠浮水更寒。

  梵音来净土,丽藻动毫端。

  鱼鸟冲波起,风光入袖看。

  宦抛三载况,栖借一枝安。

  何地成初服,沧洲有钓竿。


  彭绍贤对珍珠泉一往情深。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秋离开浦口前夕,约刘陈二书生走遍园林,饮酒泉上,作长《记》以记之;二十一年癸巳(1593)再游珍珠泉,作《癸巳重过珠泉亭子》;二十三年乙未(1595)捐俸托山僧某建亭,作《聚景亭(有序)》,二十四年丙申(1596),又访珠泉,作诗《丙申重题珠泉》。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夏,彭绍贤编订成诗专集《珠泉纪游》,请同郡老友逃禅居士马应图作序,此时彭绍贤已挂冠回乡,颐养天年,但很显然,浦口的山山水水依然萦绕在这位宿将的心头。


2024年2月4日

  注:

  ①按“击壶”语出元·王逢《塞上曲》之一:“将军提剑舞,烈士击壶歌。”

  ②据彭绍贤之长子宗孟《江上杂疏》之胡震亨《叙》(王云五《丛书集成》第三十五页),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五月,彭宗孟赴京口(镇江)等候父亲到任,盘桓一月始离去。

  ③昭毅将军:武散官名,明置,为正三品升授之阶。

  ④雕虫:指诗文创作。

  ⑤陆公:即陆可教(1547—1598),字敬承,号葵日,兰溪后陆村人,陆震裔孙。万历丁丑(1577)登进士,授编修,充纂修会典官,兼掌诰敕。会典编成后,加侍讲,擢右春坊谕德,为经筵讲官,掌司经局。万历二十三年(1593)春,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年底,改北京国子监。次年十一月,升南京礼部右侍郎。随后遭父丧,哀毁而卒。著有《陆礼部文集》十六卷。

  ⑥守御黄君:指黄守魁(1551—1621),字君贤,号哲斋,泉州府晋江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已丑科武进士,殿试探花。初任南京浦子口守备,得到操江巡抚王用汲(晋江人)赏识。作战勇猛,纪律严明,以功累升大同参将,松潘副将,复擢四川总兵。天启元年(1621)升宣大总督,因四川土酋作乱被困,寡不敌众,身中数箭,兀自骂敌不止,后自尽于阅江楼,赠都督同知,谥武烈,赐祭葬。子黄兆昌,世袭千户。《明史》《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皆有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