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兜率寺说起。

  江浦兜率寺开山祖师为一个隐士,此人名柏庵(又写作白庵),明末清初江浦县石碛镇人,俗名郑继蕃,人到中年,遭遇国变,不肯做新朝的臣民,遂去老山狮子岭筑庵隐居,潜心习佛,号狮子林道场,至清末民初始改称兜率寺。

(江浦兜率寺一角)

  柏庵之父名郑朝聘,《康熙江浦县志》卷六“人物”有传,谓其少列宫墙(就读县学,为县诸生),因究心理学,乃游金陵焦竑先生之门,得南宋濂洛理学之正传,又溯流而学于江西罗汝芳,讲良知之学,并躬行实践。后来为了谋生,郑朝聘设塾馆于故乡石碛镇(今为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大江南北从游者甚众。门人尊称之为艮岳先生。

  门人中有和州人戴重。

  十八岁时,父亲去世,戴重由其叔父做主,拜师于艮岳先生;因为年青,尽管十分敬重师德,然而对师教犹半信半疑。六年后其叔父亦师从艮岳先生。又一年后,戴重已二十四岁,执贄再求学于郑先生,并为之设馆于和州城西隅,尊之若父。一年后郑先生病殁,戴重改塾馆为祠堂,对郑先生行孝子心丧之礼若干年。

  戴重(1602—1646),字敬夫,和州历阳县人,一介书生。明末天下纷乱,流寇四窜,嘉靖八年乙亥(1635),和州遭流寇屠城之灾,死人达十三万之众,因有所预见,戴重得以避难江南。嘉靖十四年甲申(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王朝作垂死挣扎,戴重于天下汹汹之际,竟挺身而出仕。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湖州,时戴重在南明朝廷任命的湖州推官任上,乃出面组织抗清武装“太湖义旅”,转战数月,后中箭受伤,被亲友偷渡回乡,又数月后,绝食而死。临终前,叮嘱属下:“我死,第殓以常服,庶以上觐先帝于九京耳。”常服,乃官员日常穿戴之服,戴氏意欲以明朝官员的郑重仪表拜见先王于九泉之下。

  戴重又叮嘱儿子们:“尔兄弟只宜固贫力学,或习医卜以隐,万万不可学举子业。其守我将死之言!”(据清代刘城《推官戴公传》)。

  伯夷、叔齐于商朝灭亡后,宁死不肯食周粟,采薇(一种野菜)于首阳山上,也是类似的用意吧。

  遵从亡父遗嘱,长子戴本孝(1621—1693)放弃清朝的科举入仕之道,隐居于和州迢迢谷(在今安徽省和县石杨镇,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旧石桥集仅一山之隔),后在绘画上卓有成就,为清初新安画派重要画家之一。

(戴本孝画作之一《行吟图》)

  戴重有遗稿,死后,其子本孝、移孝辑纂成书,名《河村集》,其抄本传世至今。戴重尊师重道的故事,书中多有表现。

  据该书卷一《移宅记》,“(戴重)二十四岁,始事江浦郑先生为学。郑师,名朝聘,号艮岳先生。将以明年迎师西庄,朝夕教诲之,会师有疾,不果来,重独居西庄。悉焚童时所为书文者,静坐长思,若耿耿有所得。数往于师,以求其得失。秋八月,师卒矣,伤如之何哉!”

  如前所述,戴重十八岁已拜师郑先生,但少不更事,并未领会师学之奥义,乃有二十四岁时再拜师学习之请,方才领悟郑先生“良知之学”,而促成其一生最重大的改变。——戴重之由书生而为抗清志士,其生命史转向之根或许就深埋于此。

  《光绪直隶和州志·戴重传》对此也有记载。戴氏少时慕名来石碛镇,师从郑朝聘,朝聘“讲良知之学,慨然志于古人。穷经余暇,抵掌谈兵。朝聘疾,趋侍汤药;及卒,为位哭制,心丧筑室,为木主,祀朝聘;与同志四五人,庐处其中”。

  清代章学诚撰《志隅》(又名《乾隆和州志》),《列传》第十为《戴重传》,有关记述如下:

  “先是,江浦郑朝聘师事江宁焦竑,溯江西罗汝芳,讲良知之学。至是,重于西庄筑立雪堂,馆朝聘庄中,与从叔元亮执贄称弟子。闻朝聘言圣人之学,私心独喜,尽焚平日所习举业程式文字,慨然有志于古人。静夜深思,彻日夜不倦,穷经余暇,扺掌谈王霸大略,腾踔自喜,不屑屑为拘儒曲谨,意气盎然也。”

  章学诚为著名学者,他也认为戴重从“拘儒”到“豪士”的转变,乃江浦郑艮岳先生所促成。然而正当戴重意气奋发,欲于明末乱世纷扰之中大展宏图之时,郑朝聘忽然卧病不起。《戴重传》云:

  “朝聘疾病,重趋侍汤药,如孝子之事慈父。及卒,为位而哭,制心丧如礼,有来吊者稽颡拜之。卜筑城隅,设木主祀朝聘,率同志四五人庐处其中。”

  须知,当时古人所遵循师友之道已然沦丧,一般读书人“鲜知尊事其师,重毅然行之,制《师祠记》,反复致意焉。”

  章学诚所说《师祠记》一文,见戴重《河村集》。

(戴重《河村集》书影)

  因清朝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河村集》之类书籍当然在毁禁之列,戴重遗著仅以抄本形式苟存至今,读者甚少,故而笔者特抄录戴重《师祠记》一文如下:

  艮岳先生始至和郡,言圣人之学无应者;其再至,少从之游;其三至,从游者加进。先生与之言,日夜不倦,疑者亦盛,自是至益数,言益详,疑且或信。

  己未岁(1619),从叔父行素使重执贄师事先生,亦不能信,然先生德行纯粹,亦不敢疑。甲子岁(1624),叔父执贄焉,其明年叔父筮仕倅温州。

  先生每至,重闻言心独动。是冬,复执贄请师先生,先生曰:“异哉,子既师之矣,不可!”重曰:“始不知所以师先生,以叔父命,故师之。今知所以师先生矣!”固请,先生曰:“其可哉。”将以明年迎先生于西郊田舍,朝夕学焉,丙寅岁(1626)先生疾,不果来。重数问疾先生,言以切,八月而先生卒!

  先是,弟子尝治馆于寺东北隅,乃设位而哭以纳吊者,将于是祠先生,已而恶其隘,卜于城东隅张氏之筑,亟买之纳先生主。山池林木,幽然静深,弟子五六人居其庐。越一年。叔父解官归,拜祠下,久乃谓曰:“必易此茅茨乃可。”遂计其值,(属)城西隅张园,自宋为胜,今虽废,尚可治也,其主愿鬻之。弟子相谋,(劳)贵正等更买其地,经营逾岁乃成,迎先生主以来。岁有祀,时有会,弟子尸之。

  或诵曰:“国中未尝闻圣人之学,先生始言之,其功大矣!先生食于斯也,不可以吾二三子私之也。”重作而言曰:“从先生者众,知先生者寡矣;服而行之,抑又寡矣。疑不胜信,信不笃,殆且畔焉,况下焉者乎?是故先生之志,非二三子其孰当继之?夫圣人之道,自孔子以来,夫人而闻之矣,唯何师乎!”于是先生之祠,目曰师祠,其纪纲之用,惟叔父及罗应选为多。将纪于石,重先识其始如此。己巳(1629)三月朔识。

  改朝换代之际,士人或不食周粟,采薇以隐,坚守士人的一份骨气,如郑朝聘之子继蕃;或奋然而起,血洒疆场,如郑朝聘之门生戴重。纵观数千年中国历史,这两类人或许少之又少。

  王阳明“良知”之学,江浦人郑朝聘讲其学而能践其行,故而影响深广,深受真弟子们敬重;和州人戴重学之而后践行,故而父死子孝,流芳百世。郑继蕃(柏庵)拒绝与新政权合作,开辟狮子林道场,当然也是一种践行,贵在一份孤独而能坚守的品质。

  文化的魅力,就在薪火相传而不绝,影响人心于无形,激励良善于大众,推动社会而抵达文明的渐进历史。

  2023年11月20日

注:

①章学诚《乾隆和州志·列传第十戴重》:“先是,江浦郑朝聘师事江宁焦竑,溯江西罗汝芳,讲良知之学。”见江亚辑校《乾隆和州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59页。

②九京:犹九泉,亦借指墓地。

③见戴重《河村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清钞本),集部十一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四页。

④参见《光绪直隶和州志·卷二十·戴重传》,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92-393页。心丧:《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后因以“心丧”指为师守丧。

⑤见江亚辑校章学诚纂《(乾隆)和州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58页。

⑥见《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一册·河村集》第12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