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石佛寺是一座古寺,据沈孟化《万历江浦县志》(沈志),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已建有石佛寺,如今,却只能写篇文章聊聊它了。若干年前我还曾在原址上看见过一片废墟,现在只怕是废墟也不见了,连同废墟上立着的文物标牌。

  石佛寺在县城东北十五里、老山中段的定山东麓,县志把出浦口城西门迤南沿山这一长带叫作西山。有石佛寺的时候江浦县还没设置,更没有江浦县城,当时此地应属于真州六合县宣化镇。

  据“沈志”等,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设置宣化镇,与淮南郡乌江县相接。镇在宣化山以南、定山之东,明初浦子口城即建于此地。此地又有渡江码头,名宣化渡,亦曰五马渡,相传为东晋元帝司马睿与诸王渡江之处,正对着南岸建康之靖安镇(在今南京下关)。江边旧有晋王城,相传隋初伐陈时,为晋王杨广所筑。宋置巡检司及税务司于此。

  长江自和州方向来,古名扬子江;自江浦而下至六合,古名宣化江。宣化江边有河口,河名浦子口。唐代诗人卢纶诗《泊扬子江岸》云:

  “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清镜悲双鬓,沧浪寄一身。空怜芳草色,长接故园春。”

  可见唐时浦子口到了黄昏时候定然是“千帆入古津”,而宣化山下的宣化镇街头定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古宣化镇一带寺庙建筑,定山寺最早出现,大约在南梁时已有;宣化山上的泰山庙(道教)不知何时创建;相传晋王塔(宝塔)建于明初,此前是否建有晋王祠,待考。而石佛寺相传创建于南宋初;洪武间僧祖印重建;万历间乡耆周栋捐资修理,又新建东岳殿、华严楼于寺左;被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一把火烧光,战后有所复建。民国初期政府施行村民自治,寺改为石佛乡乡公所。至1949年尚存有前后两进寺宇,前进门上方有“石佛寺”石刻匾额。1964年改建为公社供销社代销点,至此该寺彻底毁灭。

  据说寺里曾供奉多尊石佛,故名石佛寺。也许是那些被香火供奉了近千年的石佛大多已坐化仙去,只有一尊石佛于1982年被挖掘出土,现在作为文物,被供奉在浦口珍珠泉景区一个神龛里。这尊石佛高1.05米,宽0.6米,厚0.35米,圆雕观音像,雕工朴实,具备宋代石佛雕刻风格。如今这尊石佛依旧慈眉善目,平视远方,尽管未能化身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似乎也早已看穿人世间的一切。

  明洪武年间,石佛寺住进来一个高僧,法名宗泐,台州(今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号全室。八岁时就杭州净慈寺大欣和尚学法,十四岁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元末大欣于金陵龙翔集庆寺(天界寺)开山时,宗泐随行之,参谒元叟于径山,遂掌记室之职。初主水西寺,后移住中天竺、双径等寺。明初朱元璋诏致有学行高僧,宗泐应诏至,奏对称旨,蒙诏住天界寺,奉敕与如玘撰《楞伽经注解》四卷、《般若心经注解》及《金刚般若经注解》各一卷,并点检《大藏经》、制作赞佛乐章等。洪武十年(1377),求法西域,得《庄严宝王经》及《文殊经》等;十五年归朝,任僧录司右善世 ,掌理天下之僧教。朱元璋深究胡惟庸案时遭株连,太祖命免死,乃建圆通庵隐退,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江浦石佛寺圆寂,世寿七十四。擅诗书,有《全室集》。

  石佛寺背山面江,山青水绿。宗泐退隐于此,爱此地山水之胜,大书“长江一览”四字悬于室内;常独自凭栏远眺,感慨良深;临终作偈子云:“形非类我,我亦非形。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乍而见之,冷面如冰。久而亲之,和气春生。非乍非久,道出常情。一言相笑,万古清风。”遂趺坐而化。

  读起来,这个偈子似乎超脱而玄奥,其实关涉其生平、为人的自我认领,以及对去世后的自我期许。

  他的诗歌《墓上华》就写得诚实多了,有更多的现实意蕴:

  “墓上华,开满枝。行人看花行为迟,行人有恨花不知。不生名园使人爱,却生墓上令人哀。谁家此墓临古道,寒食无人来祭扫。莫是东君惜无主,遣此闲花伴幽兆。聊持一杯酒,酹尔泉下客。今日此花开正好,但恐明日花狼籍。人生似花能几时,古人今人皆可悲。”

  只不过,今人即使有闲持一杯酒,也无处可酹那个坐化于石佛寺的高僧。史载宗泐舍利塔在南京天界寺,但那座寺早就毁于太平天国兵燹了。

(今南京天界寺内)

  幸亏史志还保留下一些有关人物的名字。据李维樾《崇祯江浦县志》,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乡耆周栋不知从哪里整了一大笔钱,除了修葺石佛寺里旧有建筑,又于寺左新建东岳殿、华严楼等,又捐资修缮寺前驿道,自浦口城西门至县城东门,计二十里,俱改建为石板路,委托石佛寺住持僧如华督工,以确保质量,又募置香火田三十三亩。代理知县郎文焕为之作碑记。该碑起初在寺里,当然今已不知所踪。

  从宋代元丰年间起,地方官府倡议募捐或鼓励私人捐资,置地设免费的丛葬地,名为“漏泽园”,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据郎廷泰《康熙江浦县志》,截止康熙年间,江浦县有漏泽园三处,最大的一处在浦口城西门外,计九亩五分,为石佛寺主持僧如华等人募置于万历三十六年。

  古人说:哀穷掩骼,王政所先。穷苦一生,若死而无葬身之地,即枯骨亦有遗憾吧!

  每一个古寺背后,都会隐藏着一段过去的历史;每一段过去的历史,都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故事构成。有时候,我觉得不是我去还原历史里的那些人和故事,而是那些人和故事自己就会从历史里走出来,衣袂飘飘,栩栩如生。

  2022年8月24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