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来得有点突然,身体竟然一时不能适应,心情也不免有些冷寂。窗外露台上的花花草草大多枯萎,盆栽的红梅尚未到开放的季节,如果能盆栽几竿竹子,也许能摇曳出些许绿意,给阴冷的生活带来一些闲情逸致。正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再次读到了庄昶先生《竹雪轩记》,如下:
予在定山种竹,天峰阁①左右各千余竿。每大雪,竹益苍翠,清映窗牖,予坐其间,觞咏啸傲,无不相对,意甚适也,虽窗草不除②,花柳前川③,不过是矣。
夫窗草不除,春意也;前川花柳,亦春意也;雪竹,何春意哉?
夫春意不过以“道”言耳,“道”无不在。使其果以“道”,何春何夏何冬?何春草何花柳又何雪竹?一大浑沦者,散在万物;散在万物者,俱可打成一片。而众人则不知也:窗草自窗草矣,而与花柳无干;花柳自花柳矣,而与雪竹不与。呜呼,冰亦水也,火亦灯也,吾之亲亦吾父也。茍不知是,而徒捉以趾,徒饮以鼻④,而徒向夫天者指雁以为吾羹,岂道也哉?故予于是未尝不以雪竹为庭草,而又未尝不以庭草为花柳矣。万紫千红,总是一般,溪声山色,无非至道,人岂尽知之哉?
予至真州,毎下总戎蒋公之榻,而公之轩名“竹雪”者,适与予同,盖无意于同而自同也。公岂非天资之所到哉?予以是告公,公其勉之而尚⑤,无以天资自恃也。
五百多年前,邑人庄先生为真州(治所在今仪征市)蒋公“竹雪轩”作记,而庄昶在定山草堂(在今浦口珍珠泉景区)恰好也有一座“竹雪轩”,此篇文章写以赠蒋公,其实夫子自道,道出的是自己的人生态度。
庄昶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从不忘记给人“说道”的社会责任。初读这篇短文,感觉文笔晶莹温润、可爱之极,细读才能品味出这篇小品文包含的大道理。
庄先生借“轩”说“道”,道一而分殊,即文中所谓“一大浑沦者,散在万物;散在万物者,俱可打成一片”。分别言之,周茂叔之“窗草”,明道先生之“花柳”,定山先生之“雪竹”,各不相同,各显特色,但合而言之,从“道一”的角度看,则都是大道运行的结果。“分殊”是表象,“道一”是真相,是本质。
定山先生可贵之处在于,能从“道(理)一分殊”中获得一个乐观的豁达的生活态度,——能以“道一”的认识之真(知性),化解“分殊”的现实生活的切肤之痛(感性),获得精神世界的怡然自得。
周茂叔的“窗草不除”,明道先生的“花柳前川”,不但春意暖人,而且阳光明媚,生活环境是宜人的,但冰雪皑皑,寒山独处,未必总是人人相宜的,但定山先生从中悟出“分殊而道一”,却总能获得身心的安乐吧?这种快乐,与颜回之乐(子曰:一箪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其相通之处。
孔颜之乐,很多人知道。孔颜何以乐?很多人不知道。庄公说:
“故予于是,未尝不以雪竹为庭草,而又未尝不以庭草为花柳矣,万紫千红,总是一般,溪声山色,无非至道,人岂尽知之哉?”
雪竹为寒冷冬季之景物,庭草为温暖春天之景物,如果不能用“道”的眼光将其打通(庄公说“打散”),则雪竹为雪竹,庭草为庭草,人或陶醉庭草之乐,却难免雪竹之悲。但一旦用“道眼”看待,则春夏秋天有何区别?雪竹之境也会春意盎然!
颜回“箪饭瓢饮”之乐,不正是经由乐道而得以安贫?
从“道一”中获得超越“分殊”的快乐,庄昶一篇小品文,能给画地为牢、执着一念的现世俗人以大启迪!

懂了这个道理,庄昶这篇初读有些拗口的文章,就一下子变得温暖、明亮、流畅起来:
我在定山种了许多竹子,天峰阁左右各种了千余竿,毎当大雪天,竹子益发苍翠,清光映入窗牖,我坐在阁中,饮酒赋诗,放歌长啸,傲然自得,满山翠竹环绕着我,心下十分快意,当年周茂叔的窗草不除,程明道的傍花随柳过前川,也不过如此吧。
周茂叔窗草不除,乐见春意;明道先生傍花随柳,陶醉春意;而我那片雪中之竹,哪来的春意呢?
其实,春意,不过是从“道”的角度说的,而“道”无处不在。假使果真都能从“道”的角度看,哪有春夏秋冬之分?春草、花柳、雪竹又有何分别?“道”,浑然一体,但又散在万物;散在万物之“道”,当然俱可打成一片。但一般人不知这个“道理”,在他们眼里,窗草自是窗草,与花柳无干;花柳自是花柳,与雪竹不同。啊啊,冰,就是水啊,火就是灯,“吾之亲”就是“我的父亲”。如果不知这些道理,尽干些用脚抓东西,用鼻子喝水,面朝天空指着大雁说那是我的肉汤之类的蠢事,哪里算是知“道”呢?所以我在这里,经常以雪竹为庭草,又常常以庭草为花柳,万紫千红,在我看来总是一样,溪声山色,无不是大道之显现。这个道理众人岂能尽知!
我每到真州,蒋公总安排我住在其家里,他有一间书斋命名为“竹雪轩”,恰与我的那间同名,无意于同而自然相同,岂不说明蒋公天资卓越?我因此告知上述道理,期待蒋公百尺竿头,无以天资自足而自恃。⑥
2025年11月20日修改
【注释】
①本文出自庄昶《定山集》卷八。天峰阁:明朝成化间庄昶建,晚年隐居于此,在今定山珍珠泉景区。
②窗草不除:典出《二程集》: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子厚观驴鸣,亦谓如此。《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下》:张横浦(张九成)曰:“明道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之芟,曰:‘不可!欲常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畜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③花柳前川:典出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④捉以趾,饮以鼻:用脚抓东西,用鼻子喝水。比喻南辕北辙,做事总不能成功。趾:脚。
⑤尚:上,向上,更进一步。
⑥呵呵,这段文字是庄昶《竹雪轩记》之今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