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与“春秋”“战国”问题

  周平王时代,周王室已经开始衰微,诸侯国开始出现强国吞并弱国的趁势,其中开始以齐、楚、秦、晋四家最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现象日益严重,且一发不可控制。

  到了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鲁国的鲁隐公即位,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开始出现,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纪年,从鲁隐公元年即周平王四十九年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结束,它除了记载鲁国的历史大事记,也涉及到其他诸侯国情况,较客观地记载了当时诸侯国及周天子的情况。《春秋》作者,传为孔子。

  作为“大事记”,《春秋》只有一万六千多字。因其文字过于简括,曾被宋代的王安石批评为是“断烂早报”,即不连贯、文字艰涩的“早间新闻”。但即便如此,仍被儒家视为是一部“经”书,号称“春秋经”,如同“诗经”“书经”。后世有不少大儒为《春秋》作疏传,即进行注释,补充许多当时的内容,这种为“经”注疏的风气,在战国至汉较为盛行,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三家,即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另两家是《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其中以《左传》内容最为丰富,也最为流行。我的祖先、汉太子太傅踈广曾撰有《踈氏春秋》,惜未能传承下来。

  再说6年后的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在位四十四年而卒,因其去世时间与《春秋》记载结束的时间即公元前481年大致相近,为了历史叙事方便,后世史学家们即以周敬王去世之年作为划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把周王朝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去世这一段历史,借用史书《春秋》的“春秋”来表达,历时总长达295年。

  究其实,《春秋》这本鲁国编年体史书,与“春秋”作为一个时代标识,两者并不完全对应。

  如果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春秋”起点,前面是《春秋》比“春秋”少了49年,后面是《春秋》比“春秋”又少了5年。

  但从周王朝历史研究角度,如果我们借用《春秋》这部书来指称那段历史而称之为“春秋”,还是要将起迄时间卡位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借用《春秋》之“春秋”名号,行周王朝由周平王到周敬王这一段“春秋”历史之实,但作为史书的《春秋》与作为历史的“春秋”,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不完全一致的。

  史学界也有认为,“战国时代”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公元前376年开始。但如果那样,就会出现“春秋”时代结束离《春秋》这部书的结尾时长达105年了,显然再用“春秋”来指称那段历史已经很不适合。

  所以,为了因为《春秋》而“春秋”,春秋时代的下限点还是以周敬王去世的公元前476年较为科学。

  战国时代,从周敬王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为止。

  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是周赧王姬延,在位五十九年,他是在战国诸侯国征战烽火硝烟中,度过苦难而又辉煌的一生。此时的“周天子”早已是有名无实,成了在诸侯国缝隙中求生存的“末代皇帝”。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在成周洛邑的王城(宫城)中去世。随即是,“秦取九鼎宝器”,周王朝的大宝落入秦国人手中。

  秦国将“西周公”迁到洛阳南一百五十里外的一个地方居住。再过七年,到了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直接灭了西周,从此,“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姬周王朝的版图全部变成了嬴秦的囊中之物,姬周的香火,至此彻底熄灭。

  姬周王朝从武王姬发开始,凡三十七王,历时八百六十七年。

  周赧王去世后,天下无主即天下没有“天子”了,这种没有天子、诸侯争霸混战的时间,长达35年。最后,由“春秋五霸”发展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争夺天下,最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王朝”。

  周王朝与秦王朝先后承接,故曰“周秦”。

  谁知只过了十五年,秦王朝灭亡,汉王朝建立,秦亡汉兴,天下归“汉”,历史又有了“秦汉”这个略带霸气的指称。

  束有春2025年11月18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