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市商州区砚池河镇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的山路如同岁月的脉络,将一个个古朴的村落串联。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热闹,却是一方孕育文化与温情的沃土。方世平,这位从山村走出的戏曲传承人,以其对戏曲艺术的执着坚守、对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以及对社会公益的无私奉献,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段动人的人生篇章。

戏韵萌芽:山村岁月里的艺术启蒙
砚池河镇是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山高路远,曾几何时,村民们居住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显得摇摇欲坠,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电视、手机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然而,精神的贫瘠永远无法战胜人们对美的向往,戏曲,便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方世平出生在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对戏曲的热爱近乎痴迷。母亲在灶台边忙碌做饭的同时,都会和着节拍轻轻吟唱,他的哥哥姐姐自然也是小戏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戏曲的种子悄然在方世平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为了能学到更精湛的技艺,方世平的父母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到外地拜师学艺。他们背着干粮,徒步走上几十里山路,只为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归来后,他们将所学与生活感悟融合,自编自唱自演。渐渐地,周边热爱戏曲的村民们被吸引而来,大家农忙时各自劳作,农闲时便聚在一起排练、唱戏。简陋的晒谷场成了舞台,自制的道具成了宝贝,一场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戏曲表演,为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无限生机。
儿时的方世平常常跟着父母走巷窜村,不辞劳苦义务为村民演出。小小的他,是戏场边最忠实的小观众。他常常踮着脚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台上的表演,模仿着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大人们也乐于教这个机灵的孩子,从简单的念白到基本的身段,方世平学得认真,进步很快。那时候,他的每一声唱念,都承载着山村人对艺术的渴望,也为他日后的戏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举办一场大型的戏曲表演,为了筹备这场演出,全村人都行动了起来。方世平虽然年纪小,但也积极参与其中,帮忙准备道具、布置场地。演出当天,晒谷场上坐满了人,周边村子的村民也纷纷赶来。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方世平站在后台,看着台上的热闹场景,心中对戏曲的热爱愈发浓烈。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也坚定了传承戏曲的决心。

守正求变:非遗戏曲在传承中破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砚池河镇的戏曲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曾经一起唱戏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许多都已无法登台;年轻一代纷纷走出山村,外出谋生,曾经的戏曲爱好者纷纷散去,山村的戏曲传承陷入了低谷。曾经热闹的晒谷场变得冷清,只有那破旧的道具在角落里默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然而,方世平心中对戏曲的热爱从未熄灭。2020年,他下定决心,要重振乡村戏曲。他深知,要想让戏曲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要召回热爱戏曲的人,更要在传承中创新。他四处奔走,一方面在外地广纳贤才,寻找技艺精湛的戏曲演员。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地潜力,邀请专业的戏曲老师来到山村,从零基础开始,为演员们进行系统培训。从唱腔到表演,从妆容到服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为了让戏曲更贴合时代需求,方世平将散落的“珍珠”重新串联,凭借着自己的创意与才华,创作了大量新颖的戏曲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种类。他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界限,将快板、相声与迷胡戏巧妙结合,还引入现代舞蹈,让古老的戏曲形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例如,他创作的《山村新貌》,以快板的明快节奏开场,讲述了山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随后融入迷胡戏的唱腔,展现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最后以一段充满活力的现代舞蹈收尾,让整个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
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方世平带领的戏曲团队都会为乡亲们带来精彩迷人的演出。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丰富的剧目,让观众赞不绝口,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村上空,为这个曾经寂静的角落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生机。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演出现场,搬着小板凳,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演出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纷纷围在一起讨论着节目的精彩片段。
在剧目创作上,方世平大胆创新。他深入了解当代农村的生活,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传统戏曲,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当代农村新风貌、新变化的作品。他关注农村的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问题,通过戏曲的形式将这些故事呈现给观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同时,他不断探索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尝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戏曲表演中,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演员与现场观众互动
非物质文化传承剧目:戏曲瑰宝绽放独特魅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星河中,传统剧目熠熠生辉,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间智慧。方世平创办的“商洛市乡村戏曲文化演艺团”演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汉调二簧本戏跨越千年,周朝的《莲台山还愿》《青石岭》讲述古老传说,带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代先民的信仰与追求;唐朝的《麒麟山》《打金枝》《大登殿》再现盛世风貌,展现了唐朝的繁华与文化底蕴;宋朝的《昊天塔》《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传颂家国豪情,塑造了众多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回荆州》则带我们重回三国权谋纷争,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非遗传承汉剧折子戏短小精悍,韵味十足。《封王(郭子仪回朝)》演绎功臣荣耀,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郭子仪功成名就后的风采;《连升店》(又名《三升官》)充满诙谐趣味,以幽默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人生的百态;《渔舟配》(又名《春生投江》)诉说凄美爱情,演员们用深情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排风打孟良》等剧目更是将巾帼英姿、家国大义与传奇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鼓戏扎根民间,散发浓郁乡土气息。《杨氏送饭》传唱贤君求才,讲述了周文王求贤若渴,最终得到姜子牙辅佐的故事;《小姑贤》讲述家庭和睦,通过家庭琐事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珍贵;《梁秋燕第一场》传递美好爱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窦公送子》《屠夫状元第一场》等剧目,以及《大开场门》《小开场门》《黑宝打草鞋》等,从生活百态到情感趣事,生动描绘民间图景;《五只小船》《十把扇子》《桑园配》等,以鲜活故事与灵动表演,展现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每一场花鼓戏的演出,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还有非遗传承汉剧神话戏《天官大赐福》《天官小赐福)》,以祥瑞寓意、独特演绎,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扮成天官的模样,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为观众送上美好的祝福。这些剧目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的传承,方世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大爱无疆:艺术人生中的公益情怀
在方世平心中,戏曲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始终记得,小时候在戏曲中感受到的温暖与力量,也深知艺术应该回馈社会。因此,在致力于戏曲传承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戏曲人的大爱精神。
他与商洛市慈善协会紧密合作,只要有需要,总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在贫困山区,他组织戏曲义演,将演出所获得的收入,全部捐献给当地的贫困家庭。他精心策划每一场义演,从演员的挑选到剧目的安排,都亲自把关,力求为观众带来最精彩的表演。在演出过程中,他还会向观众介绍贫困地区的情况,呼吁大家献出爱心。
他还发起“戏曲进万家”公益活动,走进偏远乡村、城市、社区,为更多人送去戏曲的魅力。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方世平总是奔波在公益的道路上。他的善举感染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加入到公益队伍中,大家用艺术传递温暖,用爱心回馈社会。在他的努力下,戏曲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传递正能量的桥梁。
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方世平无论是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传承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的妻子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鼓励,尽心做好贤内助。
2024年7月19日,商州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杨斜镇海棠岔村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省、市、区各级领导和慈善组织高度重视,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建设。为了感谢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的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爱心人士方世平和他的爱人张文娟带领他的戏曲演艺团在海棠岔村举行了三天两夜的文艺慰问演出活动。演出筹备过程中,方世平面临着诸多困难,道路受损、物资运输不便,但他没有退缩。他多方协调,终于将演出所需的设备和人员安全送到灾区。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精彩演绎让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笑容满面。演员们用深情的表演,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们都还沉浸在精彩的节目之中,久久不愿离去。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慰问演出不仅为他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温暖,更是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慰藉。

方世平夫妇为商州区杨斜镇海棠岔村送温暖
“自从我认识方世平后,多次和他一起参加慈善爱心公益活动,他义务开车搬运物资,再苦再累毫无怨言,他的这一善举,彰显了对困难群众的大爱情怀。”商洛市慈善协会副会长郭万宝说。
在慈善公益路上,方世平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只要有召唤他定会开着自己的爱车提前到达活动现场,义务参加公益活动。2024年10月26日,心连心文化艺术爱心联盟来到商洛,方世平现场帮忙并将慰问物资送到困难群众手中;2025年6月23日,商洛市慈善协会携手江西省荣昌济困基金会,韬奋基金会向商州区杨斜镇砚池河九年制学校和杨斜镇初级中学学生捐赠校服、书籍以及生活用品,方世平开车为活动义务拉送物资和人员;2025年7月15日,商洛市慈善协会联合爱心企业在望江楼广场举行的“送清凉、献爱心”慰问交警环卫工人活动中,方世平早上6点多就开车到库房帮忙装卸物资,一件件的纯净水、一箱箱的消毒液和口罩被他们迅速装上车,拉到望江楼活动现场,他累得大汗淋漓,汗水湿透了衣服,装卸车的场景感人至深。



▲爱心团体进校园

“送清凉、献爱心”慰问交警环卫工人
“方世平深爱戏曲文化,每年春节前后从初一到正月十五都在带领戏曲爱好者演出,多次到柞水、山阳等商洛七县区和西安、周至、长安、旬阳、郧西、安康的广河镇等地义务演出,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他这种执着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商洛市慈善协会志愿者服务总队副队长、爱心宣传大使张银库说。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都会坚定不移地将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把公益爱心事业持续推进。我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爱心人士和企业投身公益,让爱与温暖洒满每一个角落。”爱心人士方世平坚定地说道。

与慈善爱心人士给孤寡老人送温暖


义演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从山村少年到戏曲传承的中坚力量,从守护传统到创新发展,再到热心公益,方世平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对戏曲的执着与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传递着人间大爱,让戏曲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戏曲,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中来。
文:刘桂芳
编发:任永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