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刘》篇中的公刘,带领族人首次迁徙。
到了夏王朝末年,后稷的儿子“不窋”因夏王朝出现不重视农业现象而“失其官”,由邰地来到了戎狄地带生活。
到了不窋的孙子、后稷的曾孙公刘,虽仍处戎狄之间,但他能“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发展农业生产,所以,部族的人口不断增加,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后来,为了避免戎狄骚扰,公刘又率领族人,从漆水南渡渭水,在南山取材木,从事家园建设,在渭水周边的豳(邠)地安营扎寨。使“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四周的人们纷纷跟随他来到豳地居住生活。“豳”今作“邠”,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境内。
《公刘》这首诗描绘了公刘“匪居匪康”,带领族人治田畴、实仓廪、制造弓矢斧钺干戈、辑和民人、迁居豳地、根据太阳朝向及流泉冈峦走势来营建家园的过程。
由邰地到豳地,公刘的周部族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仅有了可耕种的田亩土地,在水利建设、军事防备、锻造技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公刘》全诗有六章,每章都以“笃公刘”句引起咏叹。“笃”字有厚道、实在、可敬可尊、伟大之意,表达了人们对公刘的赞美之情,如同现代人们在吟诵:“啊,伟大的公刘”。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续带领族人在豳地建设发展。庆节去世后,周部族又在豳地历经了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八代。《诗经》十五“国风”中有“豳风”篇章,应是后来生活在这一带的豳国人即周部族的生活反映。
正是到了第八代的古公亶父为部族领袖时,周族人又不得不再一次迁徙。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复修”祖先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得到了“国人”一致拥戴。人们生活富裕,部族日益发展壮大,但却不断遭到戎狄“薰育”族的侵扰。
当戎狄“欲得财物”时,古公亶父毫不犹豫地“予之”,以避免战争,避免对族人的伤害。但戎狄人贪得无厌,又来侵扰,“欲得地与民”。这时,周族的老百姓们也愤怒了,一致要求与戎狄开战。
但古公亶父跟大家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古公亶父爱民如子,不忍心为了保住自己的部族君主地位而与戎狄开战、导致百姓伤亡,所以他决定,还是带领自己的“私属”即家眷们,离开已经土地肥沃的豳地,把这里让给戎狄,自己率领族人,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发展。
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即将去的新地方,叫“周原”。周原,是“周王朝”得名的由来。
束有春2025年11月11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