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周”除了指姓氏和地名,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王朝名称。“周”,经历了一个由地名而部族、而方国、而朝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诗经》《史记》中的“周原”“周国”与“周朝”

  “五经皆史”,这是前人对《诗》《书》《易》《礼》《春秋》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就《诗经》而言,在《诗经•大雅》中,至少有五首诗是反映了周王朝早期的历史,它们分别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结合《史记》等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对周王朝诞生前夕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知晓。

  (一)《生民》一诗主要记载周始祖“后稷”出生的传奇和作为“农神”对农业的贡献。

  后稷是由他的母亲姜嫄在一次郊野祭祀活动中,“履帝武敏歆”,即踩上巨人脚印的大拇指后,感到身体很舒服,同时回家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随后,姜嫄就“载震载夙,载生载育”,身体妊娠反映,经过十月怀胎,最后竟生下了个男婴,即史书上所说的周王朝始祖“后稷”。

  对于这种无性而“居然生子”一事,少女姜嫄很是苦恼,出于脸面,姜嫄决定,把这个小孩子抛弃掉,但奇怪的是,一连丢了三次,都没有成功。《诗经•大雅•生民》一诗是这样描写的: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把婴儿丢弃在村庄狭窄的巷子口时,牛和羊主动跑来给小孩喂奶;准备丢弃到树林里时,又刚好遇见了砍伐树木的人;丢弃到寒冰上时,又有一群鸟儿飞来,用翅膀覆盖在婴儿身上,为他取暖。当鸟儿飞去后,婴儿呱呱啼哭的声音很大,让路人都能听到了。

  姜嫄母性的良心开始大发,她再也不忍心把这个小孩丢弃了,因为这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骨肉啊!她也不再害怕别人说闲话,也不再害怕有什么不吉祥了,反而“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决定把孩子又抱回家来抚养。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曾一次次被姜嫄准备抛弃掉,所以就取名“弃”。

  由于弃天生具备种植庄稼的兴趣与能力,在儿时与小伙伴做游戏时,就喜欢种麻种菽,并且庄稼长势喜人,博得了众人喜爱。

  长大后,弃又“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他会察看土壤优劣,根据不同的土壤性质和地势高低、水源分布,来决定栽种什么庄稼,其他的人都跟着他学,人人做到了有饭吃。

  弃的出生,已经进入我国历史上的唐尧虞舜时代,尧帝为天下共主。

  在农业生产欠发达、粮食奇缺紧张的上古时代,出现弃这位庄稼能手,是当时的难得人才,所以,尧帝就任命弃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农师”。

  到了舜帝时代,因为对国家对百姓有杰出贡献,所以,弃享受到了分封领地的资格,被舜帝分封到邰这个地方,号“后稷”,别姓“姬氏”,从此有了姓氏。

  “后”在古汉语中指“君主”“帝王”,引申为主管、负责之意。“后稷”如同后来主管农业的部长,专门负责农业粮食生产。

  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其他部落相比,后稷所在的部落因为首先具备了种庄稼的本领,所以,后稷所在部落及其家族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愈来愈多,这些为后来建立周王朝打下了良好基础。

  束有春2025年11月9日于金陵四合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