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历史悠久,在唐南诏国始设银生节度,明朝时有“普茶”记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源于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
文明有脉动,文物有灵犀。
普洱有26个民族,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有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文化,享有“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等美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首次走进云南,围绕“耕耘乡村向未来”主题,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新农民”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普洱意为“水湾寨”。普洱物产丰富,除了普洱茶和咖啡外,还有墨江紫米、墨江红米等众多农特产……
故事会上,来自普洱市的90后“新农人”李建春,讲述了她毕业后的近10年时间力,一直致力于“香土故事”,让云南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经历——
从小生长在普洱的山山水水里,李建春见到了很多山茅野菜和各种农特产品。这些优质的农特产品和高原特产,因为大山的阻隔和交通不便,一直走不出大山。
2016年,她大学毕业,踏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本来,她是有机会到广州成为一个都市白领的;但是,她却怀着“让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的初心,回到了普洱,也回到了“香土故事”这个故事的起点。
“香土故事”是一家汇集普洱九县一区的农产品销售公司。李建春刚进公司那会儿,正好遇到了农产品滞销。
为降低损失,公司员工只能把这些农特产品剥壳、榨油。李建春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剥核桃、剥花生,指尖被硬壳划破……但手上的伤,远不及心里的痛。当时,她总在想,这么好的高原农特产品,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为高原农特产找到一条出路。

之后,李建春开始走进普洱九县一区的田间地头,去了解每款产品背后的故事——那是深入民族群众中间、深入了解普洱特产的一段难忘时光。
人生苦旅,是时间赐予每个人的一场修行。
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墨江的老品种红米。她偶然吃过一次,就记住了那香甜可口的味道。于是,李建春和团队开始寻找这款红米的源头。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在墨江县鱼塘镇大山村委会,找到了这种红米。大山村是一个哈尼族的世居村寨,彼时尚保留着最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种出来的粮食相对原始,口感特别醇正。
但是,由于这里交通闭塞,产品几乎走不出去。尤其是哈尼族群众种出来的红米,由于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很多群众都不愿意再种植。因此,这些老品种的粮食品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日月轮回,天地永恒。
为了保留这些传统稻谷,他们多次奔赴大山村,推动生态种植,在村里建立合作基地;牵头农户成立合作社,全程参与从育苗、插秧到收割的每个环节。
记得有一次,团队到稻田里查看红米的长势。刚走进半人高的稻田里,李建春的双脚突然爬满了蚂蟥。
惊恐之下,她立刻飞跑出稻田,边跑边把鞋子脱下丢掉。哈尼族群众在地头看着大笑,说稻田里有蚂蟥,说明这里生态环境好;现在很多地方化肥农药用得多,蚂蟥早就见不着了……

跋山涉水寻找野生蜂蜜
聚天地之灵气,汲自然之精华。
入夜时分,大山村周围蛙鸣于野,露垂无声;星河如链,横亘面前……每天,团队成员在星光闪烁、蛙鸣于野的环境中醒来,神秘、自然而安逸。
在“香土故事”团队和哈尼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大山村的稻田,获得了“绿色基地”认证。大山的红米,也已经供不应求;有时候,订单都排不上。随着“订单农业”的形成,墨江红米终于走出大山,走向全国部分市民的餐桌。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香土故事”的产品越来越多,不断汇集了普洱全境的优质高原农产品——
在普洱的傣族地区,傣家的手工红糖因产量低,而逐渐被工业红糖取代;山间的野生蜂蜜,也逐渐被假蜂蜜冲淡了市场……诸如此类的消息,不断冲击着李建春的耳膜。她既心疼于云南的原生农特产走不出去,也心忧于假冒产品对市场的冲击。
那一刻,李建春深深意识到,“香土故事”做的不应只是农产品、应该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守护——守护这些即将消逝的物种,守护民族群众心里不曾熄灭的光。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
如今,不管墨江红米、傣加红糖、高山崖蜜……这些厚重的农耕文明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民族群众的血脉和骨髓里,也同样烙印在李建春的心田里。
熬制手工红糖
沉浸在一片原始雨林,聆听一段古老鼓声,品尝一味酸辣舂菜,感悟一个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坚韧与智慧。普洱,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于是,“香土故事”建立起“以销定产”的模式,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带动多样化的发展。他们以农文旅融合的模式,让更多消费者走进普洱,真正了解普洱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
时光不老,沈醉一杯浓香。
记得有次带客户去茶山体验采茶,在茶园边的山林里,大家不仅捡到了野生菌,还发现了大象脚印,大家一片惊叹,云南真不愧是“动植物王国”。

当晚的茶香排骨和菌汤,更让游客们赞不绝口。来自普洱的美食的香味,总能让游客们魂牵梦萦。都市的繁华,始终替代不了那份淳朴的香叶情趣和美食味道。
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推荐亲朋好友来普洱,也把普洱的农产品带给更多人,很多人因此成了回头客。
从一次亲身体验,到一次次的自发分享。“香土故事”的口碑,就这样被一拨拨客人传了出去。
经济的活力,终究体现在普通人的烟火气中。
随着公司和产品都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香土故事”与本地院校共建实践基地,把农产品带进课堂,给学生做创业启蒙。“香土故事”也全力开拓线上多平台运营,线下多渠道销售,销量稳步得到了提升。
花开有香,蝴蝶自来。
“香土故事”从一家单纯的农产品公司,逐步成为一个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普洱特色体验。

作为这一切的参与者,李建春也从一个农业“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公司的核心骨干与管理者。
她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新农人的缩影。
天赐普洱,贡茶之源。
有时,李建春喜欢到大自然里去走走。于僻静处,择地而坐,阖目静听,大自然的一切,慢慢在心底呈现——
于是,山峦的脉搏,被江河听见;江河的心跳,被泥土听见;泥土的呼吸,被种子听见;种子的新生,被生灵听见;生灵的步伐,被飞鸟听见;飞鸟的鸣啼,被天空听见;天空的细雨,被我们听见;我们的行动,被自然听见;听万物之声,与万物共生……(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城市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城市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